说到纸上谈兵,那就非赵括莫属了,然后有一部分大聪明就替赵括喊冤,另外一部分幼儿园大班毕业的小朋友甚至认为赵括是古代非常优秀的将领。对于智力发育不健全的小朋友,我们要怀着一颗仁爱、包容的心去对待。而我觉得赵括压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而他就是大聪明的鼻祖。因为赵括和各位大聪明一样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而他之所以忌惮白起是从白起战功卓著。这就像一个幼儿园考第一的小朋友觉得自己无所需不能,然后在面试中败给了董小姐一样,然后发展书本和现实是两码事。下面,我就给各位小朋友普及下,赵括为什么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
有人说,不管赵国用廉颇或者赵括都会走向失败,这句话我很大部分是同意的。因为赵国本就国力薄弱,长久的对峙肯定会拖垮赵国。而且赵国外交的失败基本奠定了赵国陷入孤立的境地,这是理论认知。但哥们这是战争啊,你们知不知道有个词语叫兵机。在长平之战的对峙中赵国并非没有胜算,而赵国的胜算在于粮草。秦军粮草长途跋涉从巴蜀运粮,漫长的补给线就是赵军的转折点。而粮草的缺失对于敌军心理的瓦解是要大于断粮危机的,这也是曹操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而且即使败,也分为很多种。全军覆没是失败,损兵折将也是失败,偃旗息鼓保全军队撤退更是失败。为什么说伊阙之战是魏韩彻底衰落的转折点,因为之前汉魏的失败都没有损失多少士兵,而伊阙之战秦军以消灭有生力量为目标,这才让赵国元气大伤。同样赵国也是一样,或许用廉颇赵国也会失败,但起码能保留大量的生力军。而如果赵国后期有三十万精锐士兵,即使有郭开的推波助澜,赵国也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走向灭亡,这就是失败的不同点,不是吗?
其次,很多人说如果赵军前期进攻,那么情况会好很多。这句话是个病句,正确的说法是:赵军如果没有上党之败,那么主动进攻会好得多。在此之前,赵奢击败秦军,秦军心中仍然有一丝惧赵的阴霾,而上党之战则改变了这种情况,赵军在地利和人数优势下仍被秦军击败,这下变成了赵军对秦军的阴霾。而且廉颇在初期也主动出击过,但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如果战争初期赵国全线出击,一旦被秦军缠住就很难退过丹水,如果秦军源源不断前来增援,那么赵军就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这也是廉颇不主动出击的原因,事实上在攻打赵国之前,秦军就已经在河东募兵,而河东离丹水并不是太远。而且更可怕的是上党落在了秦军手里,因此全线出兵并不是很理想。换句话来说,如果赵军全线出击能击败秦军,就不会在占据上党地利和人和的情况下失掉上党了。而我们可以想下,难道我们能想到的廉颇会想不到吗?难道各位觉得自己的军事造诣比廉颇更加牛逼吗?我看不见得吧,廉颇在战国能成为名将也不是空穴来风吧,他的实战经验会很差吗?
最后,我想说一个统帅的军事休养。统帅者,无非是尽可能让自己士兵发挥最大战力并实现最小的伤亡。而白起就是如此,尽管秦军有歼灭赵军的实力,但白起还是等赵军粮草断绝,因为这时候赵军的战力是最弱的,秦军的损失也是最低的。下面我们再来说下赵军,在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情况下将赵军全部陷入长平谷地,以致于赵军骑兵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在想下,如果把赵括换成白起,他会草率的将自己的士兵陷入死地吗?这可是一个将领最基本的认知吧,因此赵括明显是不合格的。
而且但凡一个优秀的将领都会做到知己知彼,而赵括知道秦军的战力吗?他显然是不知道的,不然他就不会把秦军的佯败当成溃败了。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一个优秀的统帅是不会因人而轻视的。白起没有因赵括是新人而轻视他,而赵括却选择了轻视王离,这也是兵家大忌。而通过这点就更能说明赵括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赵国的结局有千万种,而赵括却将赵国代入了最坏的一种。赵括陷入死地且粮草被截断,这导致赵军的战力大打折扣,这时候的赵军有赵括还不如没有呢?最起码没有赵括赵军也不会陷入死地,即使全军覆没也能重创秦军,不是吗?
我们有句话叫知子者莫过于父母,如果只是赵奢看不起赵括,那也可能是看走眼,但问题是赵括的母亲也看不起赵括。你们觉得自己比赵括的父母更了解赵括吗?很多人就喜欢神化死人,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荒谬的,几千年来多少仁人志士研究给赵括定了一个纸上谈兵。你觉得自己这位大聪明比这些人都聪明吗?你这哪是辩论,分明是要改变历史吧。把你和孔子、王阳明放在一起都明珠暗投,我想只有和峨眉山大佛放在一起,才能彰显你的身份和气度,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