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立夏的节气本该是万物生长的时节,可中国多地却上演了魔幻现实主义般的天气大戏:陕西、甘肃的冰雹如鸡蛋般砸落,河北张家口山区突降初夏大雪,积雪厚度超5厘米;而云南元阳却以43℃的高温连续两天刷新全国气温纪录。这魔幻的场景,恰似老天爷在玩一场失控的“冰火两重天”游戏。
5月的山西芦芽山景区,游客们正穿着短袖拍照打卡,突然天空飘起鹅毛大雪,积雪迅速覆盖了台阶,孩子们兴奋地在雪地里打滚,大人们却面面相觑——这真的是立夏,不是立冬?同一时间,四川日隆镇某景区直播间里,主播裹着羽绒服对着镜头哈气:“家人们,谁能想到我5月还在直播下雪?”弹幕瞬间炸锅:“说好的全球变暖呢?”“这是要冻死在夏天?”
而在北方,吉林市街头,出租车顶灯在风雪中闪烁,能见度不足50米;内蒙古大兴安岭,护林员测量着半米高的积雪,无奈摇头:“这‘天然冰箱’的称号,算是摘不掉了。”可当镜头转向南方,湖南、江西的街头却是另一番景象:年轻人们穿着短袖短裤,汗水顺着脖颈滑落,气象局数据显示,当地气温已飙升至30℃以上,俨然一副盛夏光景。
最魔幻的对比出现在云南元阳。
这个边陲小城连续两天以43℃高温霸占全国“火炉”榜首,自动气象站甚至测出45℃的极端值。当地居民苦中作乐:“我们这的鸡蛋,不用锅煎,放地上就能熟。”而就在数百公里外的四川、陕西,冰雹却如天降陨石般肆虐。甘肃某果园里,直径5厘米的冰雹将苹果砸得千疮百孔,果农蹲在树下,捧着残缺的果实欲哭无泪:“这哪是冰雹,这是砸饭碗啊!”
面对这魔幻现实,气象学家们却给出了一个更魔幻的解释: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是北极“发高烧”。
“把地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火锅,北极就是锅盖上的出气孔。”中国气象局专家王明远打了个生动的比方,“现在这个出气孔被堵住了,热气在锅里横冲直撞,天气能不乱套吗?”数据显示,过去40年,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减少了40%,相当于每十年就消失一个云南省的面积。北极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这个“地球空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崩溃。
北极变暖的连锁反应,首先冲击的是大气环流系统。正常情况下,赤道地区的热空气上升后向两极流动,在北极冷却下沉,形成规律的大气环流。可如今北极自己都热得冒烟,这个环流系统就像被卡住的传送带,在中纬度地区引发了剧烈的“交通堵塞”。
“冷涡”和“高原低槽”成了这场混乱的导火索。
在东北,高空冷空气形成的“冷涡”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将冷空气摁向地面,与暖湿气流激烈碰撞,瞬间激发出暴雪;而在四川、陕西,高原低槽则像一台巨大的抽水机,将冷空气抽到高空,凝结成冰雹后倾泻而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解释:“这些天气系统就像被激怒的野兽,在中纬度地区横冲直撞。”
北极变暖的蝴蝶效应,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飓风。研究表明,北极每变暖1℃,中纬度地区极端天气风险就增加30%。2024年冬季,格陵兰岛单日融冰量达60亿吨,这些冰水涌入大西洋,就像给大气环流踩了一脚急刹车,进一步加剧了天气系统的混乱。
全球气温上升让整个世界深受其害,而中国由于极为复杂的地形和高度工业化,所以影响更为深刻。
我们有全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地势崎岖,地形破碎,山区面积极为广大,平原面积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形对于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地势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度,而且地形对降水也有重大影响,迎风坡和背风坡迥然不同。中国极为复杂的地形增加了极端天气频发的概率。
14亿人口要脱贫致富肯定要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但问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初级能源、钢铁和电力工业,肯定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到处耸立的高楼大厦可能会加剧这种趋势!
没有办法,如果不走工业化道路,不要说富国强兵,就连生存都难以维持。大家一定清楚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我们只有8亿人口左右,结果种的粮食有时候遇到天灾竟然不够吃,出现很大的饥荒。
后来我们大量施用化肥、改良品种和加强水利建设,才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让大家不但有粮吃,而且还吃上了肉。
发展现代工业是我国不得不走的道路,而由此对气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
这几年,中国的极端天气确实越来越多了。
今年2月,中国就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气温波动。2月底,全国大回暖,北京最高温飙至17℃,长江中下游多地突破30℃。可仅仅几天后,寒潮来袭,华北南部降温幅度达18℃,山东暴雪积雪18厘米厚。这种剧烈波动,正是大气环流紊乱的直接体现。
“以前的大气环流像高铁,按固定轨道运行;现在像醉驾司机,路线飘忽不定。”王明远如此形容。西风急流——这条环绕地球中纬度的“大气高速公路”,本应规规矩矩地自西向东输送天气系统,如今却扭曲成麻花状。冷空气不再乖乖待在北极,而是像脱缰野马,随时可能南下“扫荡”。
如果说北极变暖是极端天气的“导火索”,那么人类活动就是那个“点火”的手。工业化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让地球像被裹在棉被里,热量无法散发。数据显示,2025年1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月,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75℃。而《巴黎协定》设定的1.5℃控温目标,早已被突破。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副作用”也在加剧变暖。
20世纪中叶,大量气溶胶排放曾像“遮阳伞”一样为地球降温,但随着环保力度加大,这把“伞”正在收拢。2025年1月《科学》杂志刊文指出,过去20年全球云量减少1.5%,更多阳光直射地表,进一步推高了气温。
“我们正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专家李琳警告,“一边是北极冰盖消融,一边是极端天气频发,地球的警告信号已经足够明显。”
面对失控的天气,人类并非束手无策。从个人到国家,一场“气候保卫战”正在打响。
在个人层面,关注天气预警、做好应急准备已成为新常识。河北张家口居民刘阿姨,在初夏大雪前收到了气象局短信,提前储备了3天的食物;陕西果农老张,在冰雹预警后给果园罩上了防雹网,虽然仍遭损失,但保住了大部分果实。
社会层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山东暴雪后,当地连夜出动除雪车,但狭窄的乡村道路仍被困住;云南元阳高温下,多个水库接近死水位,农业灌溉告急。这些教训警示我们:气候变化面前,没有地区能独善其身。
国家层面,推进低碳转型是根本之策。中国已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并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但专家指出,这还不够。“我们需要更激进的减排措施。”李琳强调,“比如加快淘汰煤电,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甚至考虑‘碳税’等经济手段。”
回到那个魔幻的5月:当山西芦芽山的游客在雪地里嬉戏,当云南元阳的居民在高温中煎熬,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这样的极端天气,未来只会更多、更猛。
但希望并非渺茫。
正如北极海冰消融警示我们的那样,地球的每个变化,都是人类活动的镜像。少开一天车、调高一度空调、选择绿色出行……这些微小举动,汇聚起来就是改变的力量。
“下次再被大风吹得站不稳时,想想北极熊在融化的冰面上挣扎的身影。”王明远说,“这不仅是天气异常,更是地球在求救。而我们,就是那个能按下‘停止键’的人。”
我们无法左右地球内部的一切,也无法改变宇宙的轨迹,更无法对抗生老病死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我们看似伟大的创造,包括我们的一生,在宇宙当中其实非常渺小,敬畏天道,人心向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