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bemus Papam!

出生于芝加哥的枢机主教罗伯多·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当选第267任教宗(教皇),也是首位美国籍教宗。



他选择良十四世(Pope Leo XIV) 为自己的名号。上一位以“良/Leo”为名号的教宗,还是1878年当选的良十三世。(将Leo翻译成良是教会的传统译法,新华社则采用“利奥十四世”的普通人名译法,未来采用哪种译法还需官方统一)

“Leo”这个名字本身在拉丁语中意为“狮子”,通常与力量和勇气联系在一起。有观点认为,这是对良十三世的致敬,这位教宗因其理性主义、试图定义天主教会对现代思想的立场以及其关于社会正义和工人权利的划时代通谕《新事》而闻名。

一些专家认为,这个名字也指向对“全球天主教”的强调,可能会延续教宗方济各的一些进步做法 。



但同时,他在亮相时身穿本笃十六世曾穿过但方济各拒绝穿着的传统红色披肩,这可能表明他在其教宗任期的某些方面会采取稍微更传统的做法,这可能会吸引教会内更保守的势力 。

教宗当选后会选择专属尊号,这一行为意义非凡。它既承载着天主教教会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象征意义,也反映出新任教宗对任期内教会发展方向、重点关注领域的规划,以及对仰慕的前任教宗或圣人的敬意。

当“我们有教宗了”这一庄严宣告响起,新任教宗的尊号选择便成为教会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最终,尊号的确定完全取决于新任教宗个人,通常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在天主教教会历史早期,罗马主教,也就是后来被认定为教宗的人,大多沿用自己的洗礼名。

公元6世纪(公元533年)出现了首个有文献记载的教宗就职后采用新名字的案例。当时,名叫墨丘利(Mercurius)的人当选教宗,但他的名字带有异教色彩(与罗马神墨丘利有关),与教会领袖身份不符。

于是,他决定采用若望二世(John II)作为教名,以此向殉道者前任教宗若望一世致敬。尽管这在当时是个特例,却为后来教宗更名树立了重要先例。



10至11世纪,采用新教宗尊号的做法逐渐流行起来。这一时期,非意大利籍教宗增多,尤其是来自德意志地区和法国的教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具有罗马传统色彩的教名,取代那些带有异国风情的原名,这既体现了他们对早期罗马主教传统的认同,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罗马教会体系。

这种更名趋势逐渐成为个人身份转变和新任教宗领导方向的象征。自1555年保禄四世当选起,采用教宗尊号成为天主教会的持续传统。他的前任、在位仅22日的玛策禄二世,是最后一位保留洗礼名的教宗。这进一步巩固了采用尊号作为教宗继承标准程序的地位,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未来方向。有人认为,放弃原名意味着在最高层选举中获得了“重生”。



在教宗选举的秘密会议上,若某位枢机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票,枢机团团长会正式询问他是否愿意接受罗马教宗职位。



若他表示接受,团长(若团长本人当选,则由副团长,如本笃十六世当选时的情况)会用拉丁语问:“Quo nomine vis vocari?”(意即“你希望以何名被称呼?”)这标志着新任教宗正式开始选定尊号。

新任教宗可以自由选择心仪的名字并告知团长。据说,很多枢机在进入秘密会议前就已想好了尊号,可见他们对此事的慎重。



新任教宗接受当选并宣布所选尊号后,资深执事枢机(或首席执事)会出现在圣伯多禄大殿阳台,向全世界公布这一消息。

公告以传统拉丁语短语“Annuntio vobis gaudium magnum; Habemus Papam”(“我向你们宣布一个伟大的喜讯;我们有教宗了”)开场,接着会公布新任教宗的洗礼名(拉丁语)和所选尊号(通常也是拉丁语)。

这一公开宣告标志着新任教宗统治正式开始,也引发了世人对其尊号含义的探究。教宗尊号常被视为新任教宗首个非正式举措,初步展现了他对教宗职务的愿景和意图。

新任教宗选定尊号时,常常是为了纪念备受尊敬、有相同尊号的前任教宗。这象征着继承和发扬前任教宗的政策、精神或愿景,表明要在其基础上推动教会发展。

1978年,若望·保禄一世当选,他打破传统,成为首位采用复合或双重尊号的教宗。他表示,选择这个尊号是为纪念两位直接前任——若望二十三世和保禄六世,他们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体现了他对两位教宗所推动改革的坚定支持。若望·保禄一世在位仅33天,继任者卡罗尔·沃伊蒂瓦枢机继承了若望·保禄二世的名号,这被普遍看作是对前任的敬意,也表明他会继续推进若望·保禄一世的事业。



2005年本笃十六世当选时,解释了选择此名是为向教宗本笃十五世致敬。本笃十五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勇敢真诚,展现出卓越的和平先知品质,深受本笃十六世敬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当选的教宗庇护十二世选了“庇护”这个名字,他的前任教宗庇护十一世也用了这个名字。这一选择表明他会延续庇护十一世的政策,尤其是庇护十一世对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硬立场,而且“庇护”这个名字本身传统含义是“虔诚”或“尽职”,选这个名字或许也与之相关。



向某位圣人致敬也是新任教宗选择名字的重要原因。这位圣人的精神、价值观和对教会发展的远见,与新任教宗的想法契合。

选定敬仰的圣人之名,不仅为新任教宗的治理定下基调、指明方向,也彰显了教会遵循的理想和原则。

比如2013年当选的教宗方济各,他选择了历史上未曾有教宗用过的名字。他表示,这是为向13世纪以谦卑、贫穷、热爱自然和服务穷人著称的圣方济各·亚西西致敬。这一选择立刻表明了教宗方济各任期内对这些核心价值观的重视。



教宗在选择尊号时,通常源于对某位特定圣人的高度崇敬,或者体现了其个人生活经历与精神追求。这种个性化的选择,让尊号蕴含了更深刻的意义。

比如教宗若望二十三世,1958年他在确定尊号时,既有情感因素,也有宗教方面的考量。“约翰/若望”是他父亲的名字,也是他受洗教堂的名称。同时,这个名字还代表着对施洗者圣若望和撰写福音书的圣若望(耶稣基督钟爱的门徒)的纪念。



纵观教宗历史,有些名字被反复选用,频率非常高,这既体现了关键人物的深远影响,也反映出教会内部传统的循环性。

在历任教宗的名字中,“若望”(John)是使用次数最多的一个。根据不同的史料记载,以及是否计入那些被视为伪教宗的人物,共有大约21到23位教宗选用过这个名字。

“若望”(John)这个名字意义深远,因为它与基督教中的两位关键人物紧密相关:一位是耶稣的亲密门徒和福音书作者——圣若望宗徒;另一位是为耶稣施洗的施洗者圣若望。



历代使用“若望”为名的教宗,编号排到了若望二十三世。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历史上的特殊情况,例如若望十六世后来被认定为伪教宗;另外,由于教会早期记录的错误,实际上并没有“若望二十世”这位教宗。

在选用次数上,紧随“若望”之后的是名字额我略(Gregory),共有 16 位教宗选用过,最近的一位是额我略十六世 。



本笃(Benedict)也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教宗名字,有15或16位教宗曾使用它,最近的教宗本笃十六世让这个名字获得了更多关注。



其他同样常见的教宗名字按使用次数排序还有:克勉(Clement,14位)、依诺增爵/英诺森 (Innocent,13位)、良(Leo,14位)和 庇护(Pius,12位)。

在较受欢迎的名字梯队里,还有:斯德望(Stephen,9位)、博尼法爵(Boniface,8位)、乌尔班(Urban,8位)、亚历山大(Alexander,7位)和 保禄(Paul,6位)。

教宗们重复选用这些名字,通常是为了向前任同名教宗所代表的公认美德、重要成就或历史意义致敬并建立联系。

一个例外是被视为第一位教宗的圣伯多禄(St. Peter),为表崇敬,后世并没有教宗选择以“伯多禄二世”为名。



举例来说,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庇护”这个名字的流行,往往象征着教宗们强调维护教会传统教义的时期;而选用“良”这个名字的教宗,则常与推动教会改革或在社会训导方面有重要贡献的前任联系在一起。

选定教宗尊号的传统,凸显了教宗职位的特殊本质——个人身份与历史传承、精神领导以及引领天主教会的重大责任的交织。对教宗尊号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洞察这个古老且具有深远影响力机构的历史、传统及其持续演变身份的珍贵视角。

本文由Gemini Deep Search辅助创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