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石榴可以凝聚怎样的“劳动力”?
——看劳务品牌如何撬动农民就业与乡村振兴
初夏的涂山脚下,火红的石榴花正在绽放。在怀远县茨淮新河畔,5000亩石榴基地里,村民们正在石榴树下忙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与充满希望的石榴园,交织成一片生机勃勃的图景。
这传承千年的石榴,不仅结出了甜蜜的果实、酿出了醇香的美酒,如今还造就了“怀远石榴工匠”的劳务品牌,育出了一批“石榴工匠”,让数万名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饭碗”。
千年石榴“新生记”:
从枝头到心头
怀远石榴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白花玉石籽、红花玉石籽等品种远近闻名。但10年前琢磨着做大做强石榴产业时,却面临着人才问题:怀远县内石榴种植管养相关技术人才流失,石榴产业一度陷入了“乏人可用”的困境。
2015年,怀远开始重点打造沿茨淮新河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安徽天兆石榴开发有限公司落户,流转5000亩土地种石榴,可难题接踵而至。“会种石榴的老把式越来越少,年轻人更愿意外出打工。”公司负责人陈静思回忆。
一场“石榴技工”培育行动就此展开。在市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怀远县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天兆石榴公司也采取成立石榴协会、“劳务品牌培训+就业”的模式,邀请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怀远石榴种植专业培训,培养起了自家的技术员。此后,通过打造集“种、管、采、售”为一体的劳务队伍,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提高就业专业化能力。同时,培育企业加工、衍生品研发到销售全链条,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立体模式,带动了更多农村劳动者在怀远石榴行业实现就业增收,也让“怀远石榴工匠”发展成为怀远特色的农业劳务品牌。
小石榴串起“就业链”:
家门口的“甜蜜事业”
走进石榴基地,工人们正麻利地进行修枝、喷药作业。68岁的脱贫户刘华道一边修枝,一边给我们讲述了在“怀远石榴工匠”品牌建设中他自己的成长故事:“想给日子过好点,但是我这个右手有旧伤,不太好用,出去打工那是干不了。正在愁呢,留在本地想个什么法子能多挣点钱?正好那时候这个基地搞起来了,村里就给我说,来这学学技术,干点细活,不是多累,还不少挣钱。”
于是,8年前开始,刘华道来到基地,跟公司的技术员丁敬全学起了石榴管养技术。“技术员手把手地教,咱也用心学。这个修剪、除草、喷药,每一样都是有讲究的。”刘华道一边忙活着一边对我们说,在技术熟练后,公司给他划定了管养责任区,他负责的石榴管养佳、收成高、品质好,他的收入就更高。“每个月固定工资1000元,喷药什么的每一样活还单独算钱,我这样用心干,一年下来能挣四五万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这出去上哪找这么合适的活去?”刘华道感慨,像他这样的“石榴工匠”,在怀远正越来越多。
刘华道正在给石榴树打药。
石榴带火的不仅是种植。在安徽省红玛瑙公司的直播间,主播举着贴有“出生证”的石榴热情介绍:“通过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轻松获取石榴的种植、采摘、品名、登记、规格和企业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让大家买得放心,从源头上保障产品的品质!”日常,这家企业开设直播平台销售产品,线上线下及各类用工超过300人。
在涂山榴园农庄,这里集采摘、观光、民宿为一体,已经成了徒步、骑行登涂山的必经打卡点,游客来了不仅能挑选到最新鲜的石榴,还能游玩打卡,农庄没有客流量焦虑,连石榴也好卖了。平日里,他们每个产业链条上的用工累计达到200人。
在市县人社部门的政策扶持和推动下,特色劳务品牌“怀远石榴工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创新,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石榴加工制品。在带动就业方面,从业规模达到2万人,其中大部分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返乡创业人员。通过系统的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红火”背后的温度:
就业创业托起民生幸福
随着产业壮大,“怀远石榴工匠”还吸引了一大批外出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活力。“90后”的张琼本科毕业后一直在江苏从事医药工作,2020年回乡探亲的他感受到家乡的石榴产业大有可为,毅然辞职返乡创业。去年,张琼获评乡村振兴初级农经师。如今,张琼的120亩石榴园已进入挂果期,产值将超过100万元。
如今,正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为这份产业留下——本地小伙张磊曾是常年外出的打工族,参加培训后成了基地技术骨干,还参与了9项石榴相关实用新型专利的研发。“以前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靠着石榴,本乡本土的挣钱不比以前外出奔波少,那我哪还用往外跑!”他笑着说。
眼下,怀远石榴种植面积比十多年前增加了18倍,累计带动8万多本地劳动力长期或季节性就业。其中长期用工的劳动力,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年。
这样的劳务品牌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暖心护航。近年来,蚌埠市将劳务品牌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评选形象代言人、推出“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截至2024年,蚌埠已累计培育劳务品牌12个,针对劳务品牌培训颁发了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超过23000人次,其中培训高级工及以上人才6200余人次。通过培育和建设劳务品牌,不仅提高了企业和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红利,而且促进了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这样的劳动故事还在续写——当前,蚌埠市正全力培育“皖字号”劳务品牌矩阵,除了“怀远石榴工匠”,“五河磊源沱湖螃蟹养殖工”、固镇“安徽云丝匠”、龙子湖区“珠城养老护理员”等新品牌也已开始崭露头角。
(来源:蚌埠日报社 融媒体记者:郝玉琳 通讯员:薛正松 文/图 编辑: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