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提到黄土高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片广阔而厚重的黄土地。可就在这片独特的土地上,先民们创造了一种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窑洞居住方式。

他们不依赖复杂的建材,而是直接向大地“借”空间,建成了冬暖夏凉的家。

黄土高原上最古老的居住形式?

祖先最早怎么找地方住?往地下去,或许是最古老的答案之一。



尤其是在黄土高原,那里的黄土层又厚又稳,好像天然就在邀请人们去挖掘。直接在土里“掏”个洞穴出来住听着简单,却是先民们适应环境、就地取材的聪明办法。



这门“掏”洞的技术,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等到了周朝那会,大家的手艺明显进步了,不再是随便挖个洞就行,人们开始观察地形利用山坡、沟壑,建造出更有规划的窑洞。



翻看历史记录会发现,汉朝和唐朝的时候,窑洞在黄土地区已经随处可见。最常见的一种叫“靠崖窑”,顾名思义,就是依着天然的黄土崖壁,直接往里挖。

这种做法最省力,因为高高的崖壁本身就是现成的外墙和保护。



后来,到了平坦的地方没有山崖,智慧的人们想出了新办法“地坑院”,有些地方也叫它天井窑院,就是在平地上硬生生向下挖出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坑,形成一个沉在地下的院子,然后再从这个坑的四壁分别向内挖出一孔孔窑洞。



关起门来,这里就是一个相对独立、也更安全的小天地。

还有一种特别的窑洞叫“箍窑”,它不是挖出来的,而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或者石头垒砌起来的,但外形还是模仿着窑洞那种圆拱顶。



这种多半出现在找不到合适崖壁,或者土层不适合深挖的地方。可以看作是窑洞在建造方式上的一种变化。

说到底,无论是靠山挖,还是下沉挖,或者是在平地上砌,这些窑洞的根本,都离不开黄土这种独特的材料,用它来围合、支撑起一个又一个家。



而窑洞之所以能实现“冬暖夏凉”,奥秘就在于那厚实的黄土层。

窑洞凭什么冬暖夏凉千年不变?

黄土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适中,这意味着它吸热慢,散热也慢,专业术语称之为“热惰性”极佳。简单来说,厚重的黄土墙体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



黄土吸热和散热都比较慢,物理上这叫“热惰性”好。夏天,外面的热浪想要钻进窑洞可没那么容易,等它好不容易渗透一点进来,往往外面已经到了晚上,气温开始下降了,所以窑洞里能保持一份难得的清凉。



到了冬天,情况就反过来了。窑洞里人活动、做饭产生的热气,加上白天透过门窗照进来的那点阳光,都会被这厚实的土墙“吃”进去存起来。

等到晚上外面天寒地冻的时候,土墙就开始慢慢地把白天储存的热量放出来,让窑洞里维持着一个相对暖和、稳定的温度。



这种保温隔热性能,远胜于许多现代的薄壁建筑,不需要消耗额外的能源,窑洞就提供了一个相对舒适的微气候环境。

再看看窑洞的造型,那个标志性的拱形顶,可不只是为了好看。从力学上讲拱形结构能把上面巨大的土层压力,非常巧妙地分散到两边的“窑腿”上,让整个窑洞非常稳固。



这种结构在咱们古代建筑里挺常见,但它和挖掘这种建造方式结合得天衣无缝,既解决了空间问题,又解决了承重问题。

而且,挖窑洞绝对是个技术活,不是随便掏个洞就行。坡度挖多少,拱顶多高,跨度多大,都得根据土质情况精确计算。



一代代传下来的匠人,就凭着经验和简单的工具,就能造出这么结实耐用的家。这门手艺本身,就让人不能不佩服。

当然了窑洞也不是十全十美,采光和通风确实是它的硬伤。不过,住在里面的人们也想出了不少办法。



比如,窑口尽量朝着南开,多进点阳光;在高处开小窗,或者直接开天窗,改善空气流通;还有像地坑院那种,院子本身就能帮助采光和通风。

说到底,窑洞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形式,它刻满了当地人生活的印记。



窑洞承载的黄土文化与现实尴尬

黄土高原上,祖祖辈辈的人们就这么一代代地生活下来。那些窑洞,亲眼看过多少人家的欢喜和泪水,也一点点塑造了当地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能吃苦、不爱张扬的性格



就拿地坑院来说,这种几家人住一个大院子的形式,往往就是一个大家族,或者几户沾亲带故的。

院子一围起来,里头的人走动就勤,关系自然就近,慢慢地就有了自己一套邻里相处的门道和地方习俗。



家里的大事小情,像结婚嫁女、老人走了、过年过节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这个“地下”的院子里办的。

其实,窑洞能存在这么久,本身就是人跟大自然怎么和谐过日子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盖窑洞用的都是当地最不缺的黄土,不糟蹋东西,对周围的环境影响也小



盖的时候几乎没什么废料,用个几十年,窑洞塌了那些黄土又回到地里去。这种不浪费、省能源的法子,放到现在这个讲环保的年代看,真得佩服老辈人的脑筋。

但是,现在社会发展快,窑洞的处境也挺微妙。一方面,年轻人想去城里,觉得窑洞又土又不方便,好多窑洞就这么荒在那里没人住了,黄土高原上新盖的砖瓦房倒是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也有人开始琢磨窑洞的价值,它那种特别的建法还有里头包含的文化,慢慢地又被人重视起来。

有些地方就尝试着把窑洞保护好,开发出来搞乡村旅游。甚至有些搞艺术、搞建筑的人,也被窑洞这种特别的味道吸引,动手去改造、重新利用。



但这其中也存在商业化过度、文化原真性被破坏的风险

信息来源:《征服黄土高原的窑洞,是怎么建造的?》,中国非遗之光,2023年10月16日。



信息来源:《【中华民居】窑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研学建筑,2024年3月7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