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卤鹅事件,最近重庆荣昌的高书记比较火。

今天看到这么一个热搜:#荣昌高书记问开这么多药房干什么#。他的一段话,又火了——“药店十家,健身房只有一家,开这么多药房干什么?”媒体打出了重庆荣昌高书记锐评“药店扎堆”的标题。



从语境来看,高书记说这段话应该是有所依据的,可能做过或听过相关的数据调研。

我们不妨来验证下。

查到一则证券时报的报道,截至2024年,我国医药零售店已经超过了70万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它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店均覆盖人数仅2000人左右的医药零售市场。

可以作为横向比较的是,有资料显示,美国药店店均服务人数6250,日本药妆店店均服务人数6285,而世卫组织建议2500人每店即为饱和标准。对比之下,我们的“人均药店”确实有些夸张了。

而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23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2023年全国广义健身类场馆数约11.7万家,其中商业健身俱乐部36447家,健身工作室42177家,的确在数量上远远不如药店。

这是一个有意思又有些悲哀的现象。药店太多,乍看起来是民生服务铺开了,老百姓买药更方便了,但仔细琢磨,市场和资本这么热衷开药店,显然看中的是庞大的客流量和收益预期。

这种预期,除了药店,估计谁都不想有。

五一假期,刚带父母去医院看病,停车转了一大圈才找到车位,医院内更是摩肩接踵,排队看病的人躁动不安、争先恐后,而医生们淡定如常,十分有耐心,显然是习惯了。有人调侃说,医院比景区都火爆,且没有淡旺季。 这样的火爆,令人扎心。

也因此,高书记的发问,要分两层来领会。

一是,对药店企业发问:市场都已经这么饱和了,还在疯狂扩张做什么?

二是,劝慰世人:与其依靠药物来维护健康,为何不靠日常健身来维持呢?

只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没有那么简单。前者是一种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并非完全理性,且有着多重目的和长期目的,短期内靠规模扩张占据市场份额之后,盈利的话语权就会更大。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有些时候也不是不想健身,不是不爱惜身体,而是身不由己。



近两年,药店数量的确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据报道,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一心堂等“万店药房”,去年上半年新增门店数量都保持在千店以上。其中,门店规模最大的大参林上半年净增门店超2000家,将门店总量推升至16151家,增长速度超过15%。

然而具体到盈利,各大药店账面上却并不好看。

比如,从2023年上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末,行业巨头国药一致的营收、净利润规模分别同比下降1.5%、10.4%。A股六大连锁药店,去年仅益丰药房净利增长,其余5家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漱玉平民全年亏损约1.89亿元。

一边是疯狂地跑马圈地,一边是闭店率走高。据中康数据预测, 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关店数量约3.9万家,闭店率达到5.7%,平均每天有107家药店倒闭。

这种现象正常吗?正常也不正常。

这种激烈竞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在的很多行业,比如汽车、家电、零食等等。尤其是近两年的零食店铺,简直是同一个剧本,无非是先占领市场罢了。

就第二个问题,据报道,此前荣昌市民多次偶遇高洪波晨跑,高书记可能是从自身视角出发,表达了自己的不解。



只是也不能说,国人不爱运动。近年来马拉松在各地全面开花,报名预约堪比演唱会,公园晨练大爷、广场舞更是长盛不衰,只是群体比较分化罢了。有些人是没有时间,有些人单是工作就已经足够“运动”。

此外, 国人还常有一种健康焦虑,这种焦虑可能还不是来自运动不足,而是和其他有关,比如饮食、生活环境,等等。

事实上,国人不仅在国内药店买买买,出国旅游见到药店也是“如饥似渴”。

据日本观光厅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中国访日游客达68万人次,其中73%的游客将药妆店列入必访清单;大阪心斋桥商圈药妆店春节销售额同比激增210%,感冒药、肠胃药等OTC药品占据销量前五名。导购员甚至不得不以中文告知“每人仅限购一件”“每人限购五盒”,而中国游客的策略则是让同行伙伴分担购买。

中国人爱买药囤药,其实和中国人爱买、囤很多东西一样,那种不安全感挥之不去。

而商人爱开药店,又绝不只是盲目与冲动,恰在这一逻辑之内。

再说了,资本并不比我们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