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都市报
近日,林永华老人与世长辞,享年103岁。他的外甥孙女李慧君说,老人一生热衷公益慈善,后事操办也将尊重其“一切从简,海葬即可”的遗愿。
在李慧君的印象里,林永华对自己总是很“小气”,不舍得多花一分钱;但要论做公益慈善,老人却出手大方。“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或正是他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小气的他,永远只穿旧衣服
林永华一生未婚,在温州也没有房产,而是选择在老人公寓安度余生。在这家老人公寓,房间分为朝北房和朝南房,其中朝南房的费用是3000多元/月,朝北房则为每月2300元。为了省钱,林永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朝北房。
温州的冬季以湿冷为主,有时遭遇寒潮天气,体感温度还有可能跌到冰点以下。但即使如此,林永华也不舍得开空调,“一条被子过四季”是他日常生活的常态。
有一次,鹿城区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以“对慈善事业突出贡献”的名义,慰问探望林永华,见其常年居住的房间阴冷,且老人只是盖着一条薄被子,就给林永华送上几条厚被子,却被其婉拒:“这么好的被子送给我老头子做什么,不如给那些山区的穷苦人家。”
鹿城区慈善总会领导看望慰问林永华老人
林永华的节俭甚至在老人公寓也是出了名的,工作人员时常于心不忍,偷偷为老人破例,免费开启空调。
“我们去老人公寓探望他,他什么都不收,只说拿几个瓯柑就好了。”鹿城区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坦言,被林永华拒绝,早已司空见惯,“他从头到脚,衣物上到处是补丁。”
李慧君说,过去三十来年,林永华从未买过一件新衣服。有时候旧衣服破了,家人劝他买件新的,但老人总是摆摆手说“不需要,修修补补还能穿。”衣服破了,他就找针线自己缝上;鞋底开胶了,他就用钉子把鞋底钉牢。
对林永华而言,物质的简朴从不是负担,而是践行公益慈善理念的生动写照。定期存单到期了,他毫不犹豫地捐给慈善机构;每天都会关注新闻,了解社会情况,看看哪里需要帮助。
“他不请护工,觉得生活能够自理,就不要麻烦别人。”老人公寓的工作人员说,有时看到林永华这么大年纪了还亲自动手做家务,也会主动帮他洗衣服。“将心比心,他待人这么好,我们也想能尽量多帮帮他。”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一个倍受尊敬的老人用他的精神,不断地感染身边的人,激励大家一起投身慈善事业。
大方的他,始终对别人伸出援手
“他对自己很苛刻,对别人却总是很大方,特别是一讲到公益慈善,捐款几十万元都不带半点犹豫。”在整理林永华的遗物时,李慧君找到了老人珍藏的一张张捐款凭证:横河社区老人协会爱心款100元、红日亭爱心捐款1000元、温州市慈善总会爱心款1万元,温州市鹿城区慈善总会爱心款30万元......涓滴成河,足见林永华沉甸甸的慈善初心。李慧君说,这些年老人已将自己上百万元的财产悉数捐献,用于公益慈善事业。
林永华是温州都市报陈忠慈善工作室的“常客”。“刚开始他(林永华)在报纸上看到了我们对困难家庭的报道,立马就联系我们,捐了好几千块钱。后来金额渐渐变多。”陈忠慈善工作室负责人陈忠回忆。
2016年,林永华来到鹿城区慈善总会,一口气捐助30万元,建立林永华助学基金。随后他又于2019年和2021年共计追加捐助20万元。李慧君说,林永华最见不得的就是孩子因贫困上不了学,“孩子是家庭和国家的希望。将来孩子学有所成,会成为家庭的支柱,国家的栋梁。”林永华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钱要花就要花在刀刃上,要把善款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李慧君透露,林永华还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捐赠共计100万元,其中有30万元是用于永乐贫困眼病救助项目,帮助身患白内障、角膜移植、青光眼等眼病的困难患者开展手术救助。在他看来,眼睛代表着光明,“只要恢复光明,这个家庭就有了希望。”
频频伸出援手,但林永华却总是坚持低调做事,捐款有时用的是侄子、侄女等晚辈的名义。他说,“献爱心就是积福,我想给我的家人也积点福报。”
“他自己有好吃的,就想着分一些给别人,还挨家挨户送;别人给他寄来的新衣服,他转眼就送给公寓里其他的困难老人。或许他的长寿,正是源于对慈善的热爱,和这份对生活的豁达。”李慧君说,如今她也向林永华助学基金捐款了10万元,希望能尽己所能帮助那些困难家庭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将林永华的精神延续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