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场阅兵前中俄会晤成果丰硕,普京力挺油气供应,中俄能源合作火力全开,这能否让美国“能源围堵”梦碎?



【中俄一口气签署超20份文件】

就在令人瞩目的红场大阅兵前,中俄一口气签署了20多份文件,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将两国的合作推向了新高度。

在这个大背景下,俄罗斯总统普京更是特别指出,能源是中俄合作的核心驱动力。他强调,过去一年,俄罗斯不但在对华石油出口上占据领先地位,更是在天然气管道供应量方面首次拔得头筹。

随后,俄副总理诺瓦克也在公众场合坦诚对外表示,俄罗斯计划在2025年扩大对中国的油气供应。这无疑为中俄能源合作的美好前景,再增添了一份有力的佐证。

这不仅意味着两国在能源合作上的进一步深度融合,还体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巩固。可以这么说,这样的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交换,而是带有深远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现。



【俄副总理称将扩大对华油气供应】

众所周知,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的能源安全进行围堵与干扰。美国的策略不仅复杂多变,还涉及多领域操作,包括加征关税、航道争夺以及封锁威胁等。

首先,在关税方面,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通过加征石油、天然气的关税来限制中国获取这些资源的重要渠道。

例如,特朗普政府对进口委内瑞拉石油的国家施加关税制裁,试图通过这一经济手段削弱中国的石油供应。这一举动表面上是经济博弈,实际上是为了遏制中国增强能源自主权的努力。

其次,在关键航道的争夺上,美国也毫不手软。作为全球海运的“咽喉”——巴拿马运河,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贸易特别是中国与南美洲国家进行资源或商品流通的关键战略要地。



【特朗普计划封锁马六甲海峡等海上要道】

美国不断试图通过军事威慑,甚至施压巴拿马政府,设法掌控这一航道。如果成功,对中国的资源贸易尤其是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往来将构成巨大威胁。同时,美国在苏伊士运河事务上也悄然布局,试图进一步收紧对全球航运的控制权。

除此之外,美国还大胆提出封锁马六甲海峡的想法。这个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最短海陆通道,承担着全球约40%的贸易货物运输,也是中国、日本和韩国80%以上能源进口的必经之路。如此激进的战略设想,旨在掐住中国的“能源命脉”,从而对中国经济施加更大的压力。

尽管面对诸多外部挑战,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依旧稳步推进。就像是应对美国压力的强大后盾,俄罗斯对华石油输出不断增加,十年内增长了四倍,去年每天高达200万桶的输出量足以震惊市场。



【普京表示能源是中俄合作的核心驱动力】

这些原油源源不断地通过西伯利亚的输油管道到达中国,而正在规划推进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以及地处北极圈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堪称中俄携手抵御西方制裁的典型范例。

但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虽然是中国能源合作的重要伙伴,却绝非唯一的选择。中国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通过多元化策略,积极寻求更多国际合作伙伴,以打破任何潜在的外部瓶颈。

在石油领域,中国正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尤其是在波斯湾地区促成石油贸易以人民币结算,使沙特阿拉伯成为人民币的全球试验场,逐渐动摇美元在石油市场中的霸主地位。

此外,通过在非洲安哥拉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获得了长达25年的石油开采权,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局面。即便是在遭受美国制裁的委内瑞拉,中国也毅然决定继续合作,彰显出坚定的国际合作决心。



【中国已经实现多元化能源储备】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国内建立起了庞大的战略石油储备,数百个地下储油库可在紧急情况下,满足全国三个月的需求。

在天然气领域,中国同样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与中亚国家的多条天然气管道的建立,使得中亚成为中国陆上天然气进口的重要来源地。这种广泛的合作不仅多样化了中国的进口渠道,也为区域和平与稳定贡献了力量。

而且,中国在天然气开发技术上也取得了明显突破,自主研发的深海钻井平台,显著扩大了中国在南海等海域的勘探能力。

总而言之,尽管中俄能源合作正不断向前,但中国并没有因此放缓在全球能源版图上的布局。通过多元、多层次的战略布局,中国不仅成功化解了美国意图构建的“能源包围圈”,也持续在全球能源舞台上强化自身的主导地位,塑造着一个新的国际能源格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