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当27国领导人齐聚于此,见证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时,从上午8点至下午2点,莫斯科及周边60%地区实施全面断网,移动互联网被切断,仅保留3G语音通信和局部WIFI信号。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将断网称为“强制性措施”,并强调“所有人都希望顺利庆祝这个光荣的胜利日”。然而,潜台词不言而喻——在乌克兰近期发动百架无人机突袭莫斯科的阴影下,俄方必须确保阅兵期间“不容一弹一网之失”。


【莫斯科于实施全面断网措施开始阅兵】

在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进入倒计时之际,俄罗斯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数字防御战”。

自5月7日阅兵彩排启动起,莫斯科、圣彼得堡两大核心城市,以及雅罗斯拉夫尔、特维尔、下诺夫哥罗德等环绕首都的州级行政区,陆续陷入移动互联网全面中断的异常状态。

这场由俄联邦安全会议直接部署的断网行动,最终覆盖全国60%区域,重点封锁欧洲部分网络节点,被外界视为“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最激进的公共安全管控”。


【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包括断网在内的限制措施都是“强制性措施”】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将断网定义为“强制性措施”,称其将持续至5月10日。

尽管官方解释聚焦于防范乌克兰无人机利用网络信号发动袭击,但未明言的是——5月9日红场将聚集27国政要及俄罗斯军政体系全部高层,包括普京在内的核心决策圈成员均会现身。

这场本就不对外售票的阅兵式,在80周年特殊节点更成为国家形象的终极展示舞台,任何细微的安全漏洞都可能演变为国际性危机。


【在5月9日当天,将有27位外国领导人出席胜利日阅兵式】

在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进入倒计时之际,俄罗斯遭遇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空中渗透”。

5月7日至8日夜间,乌克兰动用逾百架无人机对莫斯科及周边发动突袭,创下俄乌冲突以来最大规模袭击纪录。

这些无人机分多路扑向库宾卡空军基地——胜利日飞行表演队的驻地、部署图-22M3战略轰炸机的谢伊基夫卡空军基地,以及承担尖端武器研发的“玄武岩”国防研究所。袭击导致莫斯科四大国际机场及萨马拉等地13座机场紧急关闭,而一架坠毁在卡希尔斯科耶公路附近的无人机残骸,距离红场仅10公里。


【根据俄军方的说法,乌军此次袭击动用超过了100架无人机】

此次袭击绝非偶然。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局长布达诺夫以“戴好耳塞”的警告,暗示阅兵当日或有更大动作。

  • 紧急启用30个防空阵地,密集部署“铠甲-S1”近防系统、“山毛榉-M3”中程导弹及S-400远程防空体系,形成覆盖低中高空的三层拦截网;3个机械化步兵旅与战略导弹部队进入一级战备,随时应对突发局势。

这场攻防背后,折射出乌克兰“非对称战争”的精髓——以低成本无人机消耗俄高昂防空资源,用心理战动摇国际社会对俄信心。


【莫斯科周边超过30个防空阵地紧急重启】

在胜利日阅兵进入最后倒计时之际,红场周边所有餐厅、咖啡馆和商店紧闭大门,快递服务全面暂停,整座城市仿佛被按下“静音键”。

早在阅兵前数月,俄罗斯已为“数字防御战”埋下伏笔。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莫斯科、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两度突遭断网,最长持续40分钟,移动信号中断、网站全面瘫痪。尽管官方含糊其辞,但网络分析师指出,这实为“主权互联网”(RuNet)的实战演练。该计划自2019年启动,旨在打造独立于全球网络的国内体系,通过本土域名系统(DNS)和强制数据本地化,构筑信息主权防线。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一战略被按下加速键——既为抵御外部网络攻击,更为钳制境内“非合规信息”流动。

此次阅兵期间覆盖全国60%区域、特别是欧洲部分的大规模断网,正是RuNet能力的集中展示。当乌克兰无人机威胁迫近时,切断网络既瘫痪了无人机的导航依赖,也阻断了潜在的网络渗透路径。这种“数字戒严”与物理空间的防空导弹阵列、关闭的机场形成立体防御网,折射出俄罗斯对混合战争的全新认知:在无人机与代码齐飞的战场上,国家安全已不能仅靠钢铁防线维系。

值得玩味的是,俄方将商业设施关闭解释为“防止袭击者伪装潜伏”,快递限流则被包装成“减少可疑包裹风险”。这些举措与其说是单纯的安全措施,不如视为社会管控能力的压力测试——在切断外部信息源的同时,俄政府正试图证明其能在完全掌控的信息生态中维持社会运转。

可以说,此次俄罗斯大面断网,既有保证红场阅兵万无一失的现实安全考量,也延续了其“主权互联网”战略的长期布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