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小学老师不需要有多大的学问,只需要能够教学生书本知识,教他们考试的技巧就可以了,没必要讲得太深和太宽。
虽然很多中小学老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甚至有的老师是研究生毕业的水平,符合国家对中小学老师的学历要求,但在教书的过程中,大学学的知识根本没用。只需要初中毕业生就可以教小学,甚至可以直接教初中,就更别提高中毕业生或大学毕业生了,都可以教中小学。因为中小学的评价机制比较简单,主要靠考试来评价,而教学生如何应对考试是比较简单的。倘若把书本知识吃深吃透,把知识面拓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和文化,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可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绝大多数的中小学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倘若脱离了考试教学,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为每一学年都要给老师们做量化评比,评比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的成绩。虽然以学生成绩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并不客观,也不科学,但这种方法已经沿用了很多年,似乎存在即是合理。长期以来,教育界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考试,而不是别的评价标准。即便有面试环节,也仍然只是辅助性的环节。就像研究生考试一样,先要过了学校的分数线,然后才有资格面试。文化课考试仍然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而且培养了很多做题高手、解题专家,却往往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并不是学生没有实际应用能力,而是教育没有培养他们实际应用能力。
资本渗透进教育以后,要把学校打造成赚钱的企业,让教育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学校的很多项目都有资本参与,餐饮和基建项目,教辅和校服项目,都有资本参与。甚至饮水机进入学校,要学生买水卡喝水。一些学校的老师头脑灵活,交了工资卡之后就去做生意了,学校会为他找代课的老师,而代课老师大多没有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文凭,有的只是高中毕业,就到学校来教书,却完全能够教中小学,没有什么不适应。通过资本的运作以后,教育似乎变得简单了,不再育人,而只强调教书。教书也没有教好,没有讲深讲透,也没有拓宽知识面,反而让学生看到了书本和现实的差距,致使很多学生讨厌学习,认为书本知识没用。即便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以后也照样找不到工作。大学扩招几十年以来,弄得大学生人满为患,社会岗位缺乏,尤其是优质岗位缺乏,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因为找不到社会优质岗位而走上低端产业链,最终成了工厂里的打工人。而初中毕业生就可以进入工厂打工,没必要读高中和大学。那么读的大学是不是没用?虽然很多人不承认,但现实证明,读了大学的学生找不到好工作就是没用的。这种观点是一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观点,虽然有些残酷,但现实就是这样。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不具备什么高远的社会理想。
以知识水平来看,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明显高于初中生或高中生的知识水平,但他们学的很多知识都是没用的,尤其在教师中小学的时候根本用不上。他们认为能用上的知识往往不考,而考试的知识都是书本的知识,考察通过做练习题获得的技能,还有就是一些应试技巧,而这些东西,只要是个初中毕业生就都知道,也都能传授下去。初三的学生教初一的学生是完全可以的,也可以教小学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到那儿了,没必要读了高中再读大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民办教师,就是初中毕业生教初中,或者教小学,是完全可以胜任的。那时候为了缓解中小学老师的不足,用了一批民办教师,后来民办教师经过进修,转正了不少,最终全部转正。到了现在,大学生增多了,没必要找民办教师了,就需要公开招聘。而招聘的规则大多要看学历,最好要高学历的学生,因为大学生很多,用人单位就需要做出一些选择。大城市的小学招聘需要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简直是大材小用,杀鸡用了牛刀。初中毕业生就可以教小学,没必要要研究生或博士生,但大城市的招聘总是高大上,要符合大城市的身份和门槛,就要研究生或博士生,怎么说都是可笑的。
普通城市的招聘也要高学历,研究生可以教高中,本科生可以教中小学,专科生几乎不用。即便如此,很多应聘的大学生还要挤破了头,甚至要找人、托关系、送银子,最终弄得潜规则盛行。大学生过剩,等于人才过剩,主要还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权力系统却为资本运作开辟了道路,还要为资本站台,摇旗呐喊,最终弄得教育一地鸡毛。衡量人才的标准相对单一,主要通过考试来决定,而教学生如何考试是比较简单的。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都要求老师教会学生应试技巧,教会学生应试所必备的知识和文化。其实就是要学生多背多写,多做题,通过刷题可以获得高分数。倘若真的这样运作下去,那么教育就会变得很简单,只要是个初中毕业生就可以教初中或小学,教会学生书本知识,教会他们应对考试就可以了,甚至比大学生教的成绩还要好。因为大学生大多比较理想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考试,还有很多人文主义的因素,有着育人的能力。或者说大学生教书的时候,功利主义因素不是太强烈,越是这样,越容易吃亏。因为学校衡量一个教师的能力,就是要看教师的教学水平,其实就是看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大学生幼稚地以为,只要进入了编制以内,就可以老老实实教书育人,哪怕成绩不太好也没事。其实他们想错了,成绩不太好,面临着所谓的末位淘汰,最终要吃尽了苦头,不得不转变思想,狠抓成绩。
当老师狠抓成绩的时候,学生就变得不自在了,而且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有背不完的知识点,应对考试的时候还不一定能充分发挥,不一定能考到高分数。考试分数出来以后,“一分撂倒一船人”。尤其是中考或高考的时候,差一分就可能上不了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考试竞争压力是很大的。倘若老师忽略了考试压力,就很容易被淘汰。而中学毕业生直接教中学或教小学,恰恰可以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可以让学生认真学习,甚至让他们获得好成绩,而不会注重知识和文化的深挖,也不会注重知识和文化的拓展。或许未来教育出现了变化,考的试题拓展性强了,才能让作为大学毕业生的老师用上大学的知识,不然以现阶段来看,做中小学老师不需要有多大的学问,只需要教会学生考试就可以了,似乎教育变得如此功利化,如此简单,恰恰也是如此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