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若想在城市里活得舒服点,就得在除了家和公司外的地方,有几个能称得上是安全屋的地方。在里头随便花点小钱,就能解决吃喝玩乐和休闲办公的多重需求,呆再久也不会被人驱赶。

过去人们一直把麦当劳、星巴克、萨莉亚这些洋人开的餐饮店当作栖身之地。最近终于寻觅到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平价WeWork——海底捞


曾经许多人对海底捞的印象,还停留这里的人均消费起码七八十元起步。

但大家如今来这里,早已不是为了吃火锅,而是盯上了店里各种均价十元左右的甜品、奶茶等下午茶小吃,和不限量的零食自助。趁着工作日下午人流量少的时候,把原本闹哄哄的火锅店,爆改成了可以用来办公的行政酒廊。


甚至一些门店还推出了围炉煮茶的业务,一夜之间,海底捞就被爆改成了商务会所

比起人均三四百的茶室,大家在这聊合作效率更高。谈成了原地就能吃庆功宴,一拍两散也不会肉疼一壶好茶白泡了。因为海底捞的围炉煮茶,其实并不收费,只要在店里吃火锅即可免费体验


最早发现这种玩法的人是大学生,当中产们流行吃早午饭时,他们为了省钱反向操作,创造出了在海底捞吃午晚饭这种穷鬼活法

大学生平时要上早八,又撑不到凌晨来店里吃打六折的火锅,就趁下午三四点时,一股脑扎进海底捞。目标是花30元点杯奶茶和慕斯蛋糕,交个落座的门票,就开始狂炫各种免费的水果、辣条和冰粉。不仅提前解决了午饭,吃剩的水果还能打包回去当夜宵。


随着海底捞成为下午茶食堂这事越传越广,打工人才后知后觉,原来公司附近还有这样一处富矿没被挖掘。

许多人之前只把这里当作和同事聚餐,或是下班后进行一波快节奏约会的中转站,现在才开始领悟,这里还可以是下午摸鱼时的最好据点

同样是吃薯条炸鸡或是甜点蛋糕,去一般的快餐或咖啡店里,大家只能正襟危坐。但在海底捞里,却能把店里的长条沙发,当作午休时的行军床。

哪怕被领导突然点名也不担心:海底捞一般都开在写字楼隔壁,五分钟内足以从餐桌回到工位。


起初还有人嫌弃过海底捞,说桌子中间有个大坑,桌子旁边没有电源,天生就不适合办公。但在仔细算了笔账后,就默默闭麦了。

比老师算了比账,外面的自习室最便宜也要三五十一小时,一些高端还号称提供零食饮料的自习室,一次甚至能收两百多,而来海底捞最低只用花十块钱。

大家在绝对性价比面前,会主动劝说自己:

桌子面积小,刚好可以让咱收起肚腩挺直腰板;不能充电也能倒逼专注,变相提高工作效率。


人们不只是把海底捞当作摸鱼基地,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大家固定来做心理按摩的地方。

平时在职场假装大人的人,在这里终于能卸下防备,允许自己幼稚一点。如果心情不好,就可以和服务员说自己今天过生日,马上就会有一群人围到咱面前唱歌跳舞。让咱直到晚上合眼前,脑海里的声音,都是店里的经典神曲。


一些低能量博主,也会把海底捞当作多巴胺加油站。来了之后哪怕一句话不说,只要服务员注意到你脸色不好,就会立刻动用各种能把人哄成胎盘的小花招,直到你再次露出笑容为止。

有人感慨

就连小说里的霸总,都没海底捞的服务员会疼人。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去海底捞,变成了一种情绪维稳的生活方式。每周来打卡的目的,从吃火锅变成了享受被精神按摩。

有人从去年开始,就次次不落地参加店里夹金豆换金豆、画牛送牛之类的小游戏。比起活动最终能换到什么,大家更在意的,是被人当小孩哄的过程。毕竟成年之后,唯一还愿意和咱做游戏、给咱发奖品的人,也就只剩海底捞的店员了。


比老师发现,海底捞就像是打工人的全职保姆,恨不得时刻都能守候在他们身边。

大家工作日去看演唱会,它就会在散场时开着宝宝巴士,接大家去赶紧吃饭,回家睡觉。遇到出差时,熬夜赶凌晨飞机的人,也能来这对付一宿。为了让大家能睡个好觉,入夜后服务员还会贴心地调暗灯光、递上毛毯。

遭遇分手或是离职这种人生悲剧,统一的步伐也总是独自去海底捞坐一会,已然把这当作了最保险的情绪缓冲带


比老师也没料到,

人生最简单的解法,竟是成为捞男捞女。

小时候在海底捞里过生日,上学了来这里过夜。进入职场后,海底捞就成了去班味的心灵淋浴间。

困了把这里当午休钟点房;想摸鱼就从工位溜来这里追剧或刷会手机;准备去见客户或者约会时,也不忘先来店里,做个免费的美甲和手部护理,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一点。

暮然回首,自己进入职场和离开的终点,竟也都是和同事在海底捞吃饭。

而当大家有了孩子后,逛商场时首选也是把ta托管在海底捞的亲子乐园,一轮新的轮回就这样悄悄开始了。

普通人就这样在海底捞里,过完自己的一生。

多数素材来自网络,我们已尽可能追溯来源,但还是有部分无法考证,如原作者看到素材,请跟我们联系

作者:比老师

责编:呜呜‍‍

主笔:DD‍‍

设计:菁菁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