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这座令世界瞩目的宏伟工程,总投资达 1269 亿,耗时 9 年建成。自 2018 年通车以来,已过去了 4 年时间。然而,现实中桥上的车流量却与这座宏伟工程极不相称,显得十分冷清,运营情况不尽如人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港商胡应湘就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桥的想法,1997 年香港回归后他再度提及,甚至表示自己愿意出资。但由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等原因,工程未能启动。直到 2009 年 12 月 15 日,各种条件具备后,港珠澳大桥才正式开工建设。经过 9 年的艰苦努力,这座世界施工难度最大、最长的跨海大桥终于建成。在建设过程中,工程队面临诸多巨大考验,其中大桥所在区域没有自然岛屿,成为主要难关。为此,施工队在陆地上建造 120 个巨型圆柱形钢桶,直径 22.5 米,高 55 米,固定在海床上,在中间修建人工岛屿。这一难题最终被我国成功攻克。完工后,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成,有力推动了粤港澳三地的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人才、资金、货物的高速流动。



但令人意外的是,港珠澳大桥的车流量却极为稀少。据了解,平均每天通行车辆只有 4000 辆,若按一辆车收费 150 元计算,一年收益仅为 2.3 亿元。要收回高达 2600 多亿的建筑成本,难度极大,还不算后续的维修与养护费用。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如此之少呢?车主们道出了原因。首先,上桥要求较高。从内地去香港、澳门,需要港澳通行证与驾驶证,对车牌也有严格要求。车辆必须挂粤 Z 牌、香港牌以及澳门牌,获取三地车牌成本很高。全程代办费用约 5 万元,若购买已有的车牌,费用高达 90 到 100 万。而且,想要申请三地车牌并非易事,要么在三地有投资,且 3 年内总纳税额达到 10 万元可申请一辆,50 万可申请两辆,100 万可申请三辆。从内地经大桥进入香港,申办主体必须是内地核准的企业,且 3 年纳税额超过 100 万。因此,在港珠澳大桥通行的车辆大多是企业车辆,平民通行现象不明显。



这里插入一个历史案例。巴拿马运河的修建也曾面临诸多质疑。在建设初期,由于投资巨大、工期漫长,且建成后的运营情况难以预测,很多人质疑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 “面子工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巴拿马运河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成为世界重要的航运通道。港珠澳大桥与之类似,虽然目前车流量较少,但不能因此就将其视为 “面子工程”。



港珠澳大桥并非 “面子工程”,它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长远价值。虽然目前因要求较高、去往港澳两地的人相对不多等原因导致车流量少,但从长远来看,它是一项未来工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发展,三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日益密切,港珠澳大桥的作用也将愈发凸显。相信在未来,港珠澳大桥将迎来更加繁忙的交通流量,为地区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