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夏天,我怀揣着法律人的赤诚理想走出象牙塔,有幸成为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大家庭中的一员。当时法院还坐落于局南村,“上海铁路运输法院”的木牌静静地伫立在周边居民的烟火气中,毫无违和感。我至今记得第一次推开上海铁路运输法院那扇斑驳大门的场景——没有气派的审判大楼,没有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但简朴小楼里却藏着一代政法干警最炽热的理想。
▲建院初期借用铁路分局游泳池合楼办公
进入法院后,我的第一项工作是参加上海高院组织的记录培训。参训之前,老庭长嘱托道:“小江,我们上铁法院虽然硬件条件差一些,但人员素质上和地方法院可没差别,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力争取得好成绩。”通过三个月的努力学习,我在培训考核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我知道,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上铁法院精神的传承。学成归来后,我第一时间参加了大要案的庭审记录工作。在机械键盘的敲击声里,我开启了自己的司法职业生涯。
数年之后,在组织的培养下,我成为了助理审判员。正式任命当天,老庭长找我谈心,他轻叩着掉漆的办公桌严肃地说:“小江,刑事审判关系到被告人的一生,牛皮纸袋里的卷宗有千钧之重。法院之间有大小、法院里职务有高低,但在审判席上没有高低之分。只要你站上了审判席,就要始终对得起肩上的天平。”这句话犹如一锤响鼓叩击着我的心扉,也成为我日后丈量心中司法良知的标尺。
▲江涛任职审判员参与案件审理
作为新一代的上铁人,我有幸成为上铁法院转制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围绕着全国铁路法院的转制发展,上铁法院仅在刑事领域,即经历了从审理单一的涉铁案件,到受理指定管辖轨道交通以及后续大交通刑事案件,再到环境资源、食品药品案件的集中管辖变化。在院党组的领导下,我与同志们一起,通过不断加强能力素养积淀主动应对,每一次管辖拓展,都坚定而踏实,每一次升级挑战,都自信而从容,实现了从“铁路安全维护者”到“公共利益守护者”的角色转换。期间,我主审或参与审理了“注水牛肉案”“问题猪肉案”等多起重大案件,通过引入专家证人,并结合自己积淀的专业知识分析,对注水牛肉的危害、问题猪肉的性质等问题做出司法认定,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成为了绿水青山和老百姓舌尖上安全的守护者之一。
以改革促发展、以转型促升级,上铁法院的审判用房由局南村,到中华新路合用的检法大楼,再到石龙路的独立院落,硬件领域的迭代升级见证着时代的跨越,也重新定义着司法职能的边界。
为解决案件集中管辖、被告人分散羁押的问题,针对远郊看守所押解路程远、耗时长的问题,我们2018年与崇明等远郊法院合作,在全市法院系统中率先探索实践,建设“数据法院、智慧法院”,以信息化技术保障庭审方式改革、提升审判效率,首创通过远程视频技术实现“三地组网”开庭,大幅降低了押解风险和司法成本。
▲三地开庭
在一起盗窃案中,被告人气焰嚣张,扬言报复,关键证人因出于安全顾虑而拒绝出庭。上铁法院设立“隐蔽作证室”,通过技术手段保护证人身份,隔空对质,确保庭审的实质化。被告人面对事实和证据,当庭认罪服法。
如今,我已在上铁法院走过了30年的岁月。在历任院长的带领下,我与同志们一起,在上铁法院从“企业法院”到跨行政区划改革先锋法院的建设历程中,共同挥洒汗水,携手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上铁画卷。一代又一代上铁人以“更加专业、更加高效、更加开放、更加进取”的价值追求,诠释着铸诚铸廉、崇法崇德、勤勉勤俭、和善和谐的精神内核。
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染霜,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再逐步成长为刑事审判庭副庭长,我也不断与上铁法院共同成长。变的是容颜和职务,不变的是对法治的执着和追求。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在时光的砺炼中,上铁法院仍将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我则将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和同志们一起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与上铁法院共进,与初心使命同行,聚焦交通、环资、食药、破产衍生、行政、税务六大审判领域,在更高、更大、更精彩的平台上,书写属于新时代上铁人的法治年华。
编辑| 黄诗原
▲点击上方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