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钟佳燊 见习记者 李泽兰 通讯员 何玉婷

上个月,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株洲市圆满落幕,在这个高手云集的赛事中,来自湘潭中环水务的“95后”年轻小将彭雨龙,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捧回了水处理技术赛项银牌。

“任何一件事,做就要尽力做到最好。”彭雨龙如此总结快速成长的这几年。“湘潭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湘潭市技术能手”、首批湘潭工匠人才……从供水“小白”蜕变为全能型技术能手,他用行动证明——成绩的取得从来没有捷径,靠的只有“笨鸟先飞”、勤学苦练的执着。


彭雨龙熟练掌握“泵管阀”项目。(记者 钟佳燊 摄)

匠心铸就:

“钻”出来的行家里手

每一次华丽转身,都是奋进的注脚。

2019年,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彭雨龙从未接触过水处理领域,这名“技术小白”选择从零开始:“专业不对口就用汗水补差距!”

为了能尽快熟悉生产流程,彭雨龙扎进一水厂取水泵房、送水泵房和制水班轮岗,从沉淀池到滤水池,从加药间到送水泵房,每个制水环节都留下他钻研的足迹。正是这股子劲头,让彭雨龙快速掌握水厂工艺原理和自动化设备运行情况。

2020年,年仅24岁的彭雨龙来到了“三利杯”全国水行业技能竞赛的赛场。首次参赛就获得全国第14名的他并没有感到满足,反而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锤炼,是把自己逼到极限、突破瓶颈的机会。”彭雨龙清醒地说。

从此以后,彭雨龙“钻”到了水里,他购买了水生产处理过程的教材和网课,进行系统学习,常常一琢磨就到深夜;依托公司能工巧匠评聘、工匠学院技能培训等培养机制,他刻苦钻研、苦练本领,技术日益精湛。空闲之余,他还考取了电气工程师、设备点检员高级工等多项资质。

此后的两年,彭雨龙脱胎换骨,在湖南省住建行业大赛和湘潭市技能竞赛中接连摘得奖牌,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跨越。

赛场突围:

日夜淬炼“5分钟”

对极致的追求,成为彭雨龙在本次省级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4月27日,在湘潭中环水务水生产处理工实操基地,彭雨龙正穿着白大褂实验服,戴着护目镜,神情专注地进行混凝优化实验。

“通过混凝实验,可以找到净化水质的‘最佳公式’,从而指导实际水生产过程。”彭雨龙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其中的原理,依靠着扎实的理论学习和训练,他在省赛中的这个项目拿下了高分。

要取得成绩,远不止于此。据悉,本次水处理技术项目有多个子项,全面考察给排水、电气、自动化、机械等内容。对于彭雨龙来说,最难的其实是“泵管阀”项目,该项目主要检验选手对日常使用设备的安装检测技能水平,是对技术和体力的双重考验。“我接触机械安装比较少,刚训练的时候甚至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此,彭雨龙没少犯愁。

不熟练就铆足劲头苦练基本功。为攻克机械安装短板,彭雨龙把训练场当战场——泡在生产一线追着老师傅讨教要领,一遍遍拆装管道、调试阀门,工装浸透汗水油渍,手掌磨出血泡仍不停歇,就连吃饭走路都在模拟安装流程,这个较真的小伙硬是把每一道工序都刻进肌肉记忆。当省赛的时间定格,提前5分钟高标准完成的结果,成为他一路走来的最好见证。

创新突破:

从赛场尖兵到技术导师

技术的不断革新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力量。有了扎实的功底,彭雨龙开始对生产过程中发现的“痛点”跃跃欲试起来。

以出厂水余氯指导生产存在滞后性,通常滞后2-3小时,可能导致消毒剂浪费和用户端用水感知的差异化反馈。彭雨龙反复查阅文献、做消毒试验,最终让余氯检测反馈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40分钟以内,大幅降低氯单耗,改造投入费用仅为0.18万元,改造后两年产生经济效益约123万元,既节省了药剂,又保证水质达标,让用户有更好的用水体验。

近年来,在湘潭市倾力打造技能人才培育沃土的大背景下,湘潭中环水务乘势而上,坚持“人才强企”战略,构建了“工学一体化”“职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三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为城市供水事业锻造工匠梯队。作为从中成长起来的技术能手,彭雨龙很快有了一个新身份——企业内训讲师。

“希望能将从前辈那里学到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锚定这个目标,彭雨龙接续奋斗,主讲电工技术、水处理工艺和安全生产,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如今他已是游刃有余的“金牌讲师”,累计授课超百课时,受众超千人次,成功培养出2024年湘潭市供水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冠军选手。

谈及未来,彭雨龙坚定地说:“水务行业需要更多懂技术、肯钻研的人。我会继续用技能点亮自己,也照亮更多人的成长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