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刚到,满大街的人们都穿上了短袖,一年之中最长的夏天早早到来。别以为是你的错觉,夏天变长可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 1952 年至 2011 年的气象数据,结果显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夏季平均天数,从 78 天增加到了 95 天,多了整整 17 天;而冬季从 76 天减少到 73 天,春季和秋季也分别从 124 天、87 天减少到 115 天、82 天。另一项发表在《气候动力学》上的研究则指出,过去半个世纪,北半球夏季长度每年增加 0.39 天,累计增加了约 20 天,罪魁祸首就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

天文因素:公转自转的基础影响

要搞清楚夏天变长的原因,得先从地球的运动说起。我们都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大约 24 小时转一圈,这带来了昼夜交替,让我们有了白天和黑夜。同时,地球还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圈差不多是一年,也就是 365 天左右。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个椭圆形,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就导致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在一年里会有变化,1 月初,地球处于近日点,离太阳近;7 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离太阳远。而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有大约 66.5° 的夹角,这个夹角和地球公转共同作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进而产生了四季更替。


当地球运行到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不同。春分(3 月 21 日左右)和秋分(9 月 23 日左右)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6 月 22 日左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圈内还会出现极昼现象;冬至(12 月 22 日左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北黑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在正常情况下,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相对稳定的,这就为我们的四季划分奠定了基础,夏天的时长也在这个稳定的天文体系中有了相对固定的范围。但近年来夏天变长,这背后就不只是简单的天文因素了,还有其他复杂的原因在起作用。

气候变化:关键幕后黑手

天文因素是季节更替的基础,但近年来夏天变长,主要是气候变化在“捣鬼”。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就像给地球裹上了一层越来越厚的 “棉被”,让地球热量难以散发,温度不断上升,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加剧。

(一)温室气体的“威力”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夏季变长的直接原因。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过去半个世纪,北半球夏季长度每年增加 0.39 天,这主要是人为外强迫作用的结果,其中温室气体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导致北半球夏季长度增加了约 20 天。

当温室气体在大气中不断积累,就会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在夏季,原本就充足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吸收大量热量,而温室气体阻挡了热量向太空的散发,使得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夏季的炎热时间也随之延长。打个比方,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温室,温室气体就是温室的玻璃,玻璃越厚,里面就越热,夏天也就越长。


而在冬季,温室气体的保温效应使得原本寒冷的气温有所回升,冬季的寒冷程度减轻,持续时间也相应缩短。就好像冬天给房子加了更厚的保暖层,屋里就没那么冷,冬天也就不那么难熬了。

(二)气候系统连锁反应

全球变暖引发的气候系统连锁反应,也在间接推动夏季延长。大气环流异常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大气环流是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的重要方式,正常情况下,大气环流有其特定的模式和规律,维持着地球气候的相对稳定。

但全球变暖打破了这种平衡。随着气温升高,不同地区的受热不均更加明显,导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原本应该在特定季节和地区出现的大气环流模式被打乱,比如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发生变化。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位置偏北且持续时间变长,使得受其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增温,晴朗少云,加剧了炎热程度,也延长了夏季的时长。

海洋温度升高也是全球变暖的一个后果。海洋在气候系统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它储存了大量的热量。当海洋温度上升,会改变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和水汽输送,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比如,温暖的海水会提供更多的水汽,使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为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季节的气候特征,让夏季变得更长。

影响面面观

夏天变长,绝不是多穿几天短袖那么简单,它给地球带来的影响,那可是方方面面的。

在自然界,许多动植物都依赖季节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鸟类的迁徙,就像一场与季节的约定,它们会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寻找适宜的气候和食物资源。可夏天变长打乱了这场约定,一些鸟类可能因为气温变化,提前或推迟迁徙时间,这就导致它们到达目的地时,食物可能还没成熟或者已经过季,影响了它们的生存和繁衍。比如,研究发现,一些原本在春天迁徙的鸟类,由于夏季提前变长,它们在北方繁殖地的食物供应减少,不得不缩短繁殖时间,导致雏鸟的成活率降低。


植物也没能幸免,它们的花期和生长周期被打乱。有些植物对温度和光照非常敏感,夏天变长、气温升高,可能会让它们误以为春天提前到来,提前开花结果。但后续的天气变化又可能不适合它们生长,就像锡城街头的玉兰花,在炎热的夏天竟反季节开花,原来是前段时间高温干旱,后来气温回落、雨水增多,花芽休眠阶段被打破,生物钟紊乱,才诱发了二度开花。这种花期错乱,可能使植物无法正常授粉、结果,影响物种的延续,还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因为许多动物都依赖植物的花期来获取食物和栖息地。

农业生产和季节的关系那可是相当紧密,而夏天变长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有着直接影响。春季提前到来,农作物可能提前播种发芽,但如果之后遭遇倒春寒,幼苗就很容易被冻伤甚至冻死。就像北方的冬小麦,原本按照正常的季节规律生长,可要是春天来得太早,冬小麦提前返青,一旦遇到突然降温,就可能遭受冻害,严重影响产量。


夏季延长、气温升高,还会导致病虫害滋生。温暖湿润的环境是害虫和病菌的温床,它们繁殖速度加快,活动范围扩大,农作物就更容易受到侵害。比如水稻,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农民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防治病虫害,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可能因为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

夏天变长,对人类健康也发出了警报。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人体散热变得困难,容易引发中暑、脱水等问题。对于老人、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他们的身体调节能力较弱,高温天气更是危险,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甚至危及生命。在印度,每年夏天都会有很多人因为高温死亡,热浪来袭时,部分地区温度高达 50℃,人体机能严重受损。

高温还会影响人们的睡眠和食欲,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效率降低。长时间处于炎热环境中,人的情绪也容易变得烦躁、焦虑,增加了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的发生风险。比如夏季抑郁症,也叫夏季情感障碍,多在春末夏初开始出现,到秋季凉爽时好转,来年夏季又容易发作,除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常见症状,患者还更容易烦躁和焦虑。

另外,夏天变长,蚊虫的活动时间和范围也会扩大,它们可能携带各种病菌,传播疾病,像疟疾、登革热等,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行动刻不容缓

面对夏天变长这一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现实,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行动刻不容缓。这不仅是为了我们当下的生活,更是为了子孙后代能拥有一个宜居的地球。

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生态的守护者,生活中的点滴改变,都能汇聚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大力量。日常出行时,多选择公共交通,像地铁、公交车,或者干脆骑行、步行。少开一天私家车,就能减少不少碳排放,既能缓解交通拥堵,又能为地球降温出份力。在生活习惯上,随手关灯、合理设置空调温度,这些小事都能降低能源消耗。购买商品时,多留意环保标识,选择节能电器、环保材料,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

社会各界同样肩负着重要责任。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积极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不仅能减少自身碳排放,还能带动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科技创新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更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绿色生产模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像一些科技企业,通过研发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和家庭实现能源的精准调控,有效降低了能源浪费。

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监管,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保障。制定严格的碳排放政策,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实施碳税或碳排放交易制度,能促使企业主动节能减排。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力度,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为清洁能源的推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对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实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比如我国的“三北” 防护林工程,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同时,也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我们每个人、全社会乃至全球各国齐心协力。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为地球降温,为子孙后代留住四季的美好。

编辑:魏东月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