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有着“阅读之城”、“书香银川”的赞誉。每年四月,有关读书的活动也是精彩纷呈,各种读书分享活动,阅读沙龙,新书发表推介活动,读书(阅读)进校园等等,让人感受到这是一座充满文艺书卷气的城市,更是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同时,在城区,可供人们读书的地方也不少。比如传统的新华书店;比如各种充满小资、时尚、风格独特的新潮书店;比如安静坐落在街头巷尾的“城市书屋(房)”;比如各级图书馆,社区阅读室;比如自动借阅机等等。
这么多的读书(阅读)方式,其中有的甚至成为了文艺青年们的网红打卡之地。
总的来说,银川的读书(阅读)氛围还是很不错的,想读书不愁没有去处。
按理说,这样的一座城市,有这么好的读书(阅读)氛围和环境熏陶,这些读书之所生意应该不错才是。
可是,今天却刷到了一间荣获“年度最美书店”的书店即将关张的消息,理由是合同到期。虽然店家在措辞中没有说告别,但是,明眼一看,这不过一种体面而已。
说不出再见,却不得不再见,可能是想保留一份期待吧?
其实,书店关张或者迁址,在银川也不是件新鲜的事情,近的如“外文书店”。
这个消息一出,直接刷爆了朋友圈。威记就看到很多朋友在抒发对这家书店关张的感慨:
1、这可是银川入选全国53家最美书店之一的书店啊!怎么能闭店呢!我都还一次都没有去过!
2、那么好的环境,可惜了。
3、再美的书店,也抵不过时代的洪流冲刷。
4、现在读纸质书的人还有多少?
5、在最美书店中,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在享受环境带来的松弛感,还是读书所给的愉悦通透之感。
6、在哪里?我竟然不知道有这么一家“最美书店”!
其实,这家最美书店的关张,折射出来的是现代人对于读书的认识。
这家书店的黯然离场,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阅读生态的复杂图景。
当打卡拍照取代了静心阅读,当网红滤镜掩盖了油墨清香,"最美"二字似乎成了某种悖论——人们追逐书店的皮相之美,却渐渐遗忘了书籍的灵魂之重。
在电子阅读(碎片化阅读)与短视频(不过脑阅读)的双重夹击下,实体书店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转型阵痛(还有多少人能保持每天安静读书1小时?)。
数据显示,银川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深度阅读时长却在持续萎缩。那些精心设计的阅读空间里,举着咖啡摆拍的年轻人,可能从未完整读完架上任何一本书。这种"叶公好龙"式的阅读崇拜,让书店不得不沦为提供氛围感的背景板。
但更深层的症结或许在于阅读价值的异化。当知识获取变得碎片化、功利化,系统性阅读就成了奢侈品。威记曾跟一位书店老板聊天,他曾无奈地说:"现在顾客更关心WiFi速度和插座数量,而非书籍分类。"
人们到书店,目的也各不相同,大概分为几类:
1、家长陪同孩子来,这些基本是低龄段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在看书,父母却是在看手机,有几个孩子是能看得进去,能选择对的书来看的?
2、高年级的孩子自己来看书,更多时候,只是把书店作为自己和同学见面,或者看的是那些帮助不大(指的是对学习无关的书)。
3、再高年级的孩子来看书,他(她)不过是在享受书店环境带来的那一份满足,轻松而已。
4、成年人来看书目标明确,只取所需之书,或者是想要书店装修营造出来的那种格调,给自己一个读书的理由。
5、有人来书店,是享受服务,消磨时间来的,一张桌子,一杯咖啡(冷饮、简餐)......电脑打开,一天或者一个上午或下午就悠然过去。
这种变化让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遭遇挑战——既要维持文化格调,又要迎合消费主义的需求,如同在钢丝上跳芭蕾。
其实,书店老板很难。难在自以为的经营模式能够吸引顾客,却不知道,顾客们却都不按常理出牌!
真正的读书人,爱书之人,觉得现在的书店胡里花哨,失去了作为书店最基本的作用,并且缺乏对文学的那一份情怀和尊重。
而喜欢新事物,时尚的年轻人喜欢书店,却是因为书店的环境所带来的那一份心情感受,关注点却不是在读书本身。
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对于书店的认识,觉得那是一个“牢笼”,满足家长对自己的掌控需要。或者觉得书店就是一座游乐城!书架间穿梭,楼上楼下蹦跳,人多朋友多,好不热闹。
或许,阅读的出路不在于营造多少网红地标,而在于能否重建人与文字的亲密关系。就像威记曾看到的一位老读者在留言簿上写的:"书店最美的风景,永远是低头阅读时的侧影。"
对于银川来说,“书香”是外显,书店才是内核的启源之地。
只是,谁愿意把时间留在读书上?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威记聊美食 ,用温暖的文字,讲述美食美味!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