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过一个提问:

“亲家之间该如何相处?”

一个高赞的回答说:

亲家,只要不闹翻,就已经很好了。

有人觉得,儿女结了婚,两家就是一家人。

既是一家人,就应亲如兄妹,常来常往,无话不谈。

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

很多家庭的麻烦,不在夫妻之间,也不在老人孩子身上,而在亲家的关系上。

表面和气,背后较劲;

看似客气,实则隔阂。

“亲家不亲”,并不空穴来风。

处不亲的亲家,往往藏不住3个明显特征。



一,不尊重界限,总喜欢插手子女小家

某乎上有人分享过一段经历:

结婚第二年,丈夫的父母忽然跑来住,说只是“看看孩子”。

结果,一住即半年,

生活习惯完全不同,柴米油盐处处冲突。

妻子的父母本想看看女儿,念及那边人多了,只得作罢。

小两口,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有些亲家,总把子女的小家庭当成自己的。

管吃管住,管大管小。

甚至,干涉钱怎么花,孩子怎么教。

看似热心,实则不懂分寸。

亲家之间,最怕的,不是不来往,而是来太深,越界太多。

真正亲的亲家,是懂得退一步的亲家。

把握好边界感,尊重年轻人的选择,而不是事事都要插上一脚。



二,攀比心重,总喜欢暗中较劲

有网友说得直白:

“亲家之间一见面,不是比谁家的包,就是比谁的车。比不过了,就开始比孙子。”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一方请客,另一方就记在心里,下次一定要摆的更丰盛;

一方给孩子买了房,另一方就给孩子打更多的钱。

看起来是疼爱孩子,实是拿孩子当武器,较量谁更强。

亲家本该和和气气,结果却暗战不断。

有攀比心的亲家,从不会真的亲。

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善意而感恩,只会在心里盘算谁赢谁输。

这份心思,一旦深了,亲情也就淡了。



三,表面客气,背后挑拨是非

有的人,当面说得好听,背后总藏着刀子。

表面夸你孩子懂事,转身却在自己孩子面前挑拨,说你们家不够体贴;

嘴上说“都一样”,心里早划清了你我。

一旦遇点小矛盾,嘴上不说,心里记仇。

不和你当面讲开,而是找儿女抱怨,甚至搬弄是非。

这种亲家,看似礼貌周全,实则斤斤计较。

很多夫妻之间的争执,追根究底,逃不过亲家间的小心思。

一句不合时宜的话,一个带情绪的评价,都可能无形中激起波澜。

真正亲的亲家,从不搬弄是非,也不爱借题发挥。

他们知道,亲家间,是为孩子好,而不是彼此斗气。



结语

人这一生,要处理的关系很多。

而亲家,是一种微妙的存在。

不是朋友,不是亲戚,却又息息相关。

表面和气,并不等于关系稳固;

亲密无间,亦不代表心意相通。

识人要早,识亲家更要早。

看一个亲家是否亲,看他是否尊重边界,是否懂得低调,是否能守住分寸。

有道是:

“有些关系,离得远点,反而能长久。”

亲家之间,只求相敬如宾,不求亲如一家。

把握好这个度,子女能安心,小家庭也才真正和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