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傍晚,上海天气骤变,走过狂风急雨,听一场古典音乐会,对从城市不同角落汇集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的千余名观众来说,是一次郑重的赴约。“马勒《第九交响曲》难得演,很早就买了票,不能错过。”乐迷朱先生说。

这场重量级的古典音乐演出由75岁的匈牙利“国宝级”指挥家亚当·费舍尔执棒德国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带来。费舍尔与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默契合作已有10年,带领乐团录制的马勒全集录音曾斩获2019年英国广播公司音乐杂志奖和德国古典音乐大奖最佳乐团唱片奖。2025年正值马勒诞辰165周年,被誉为“当代最具思辨精神的马勒诠释者”的费舍尔已宣布将减少2027年后的巡演计划,让这次演出更显珍贵。

19时38分,乐团成员陆续上台,东艺音乐厅持续响起热烈掌声。两分钟后,费舍尔缓步登台,让全场气氛愈加热烈。指挥棒起,乐音落下,近90分钟的音乐哲思之旅开启。

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创作于1909年至1910年,当时,马勒正遭受沉重打击,不仅爱女夭折,疾病缠身,身为犹太人还面临着相当不利的社会环境。在困境中,他依然坚强地创作出了这部深刻探讨生命与死亡的伟大作品。

这部交响曲在结构上打破了传统交响曲的布局,采用“慢-舞曲-谐谑-慢”的环形结构,马勒在其中大胆使用了不少听起来不太和谐的和弦。首乐章开篇,圆号吹出神秘动机,弦乐以半音阶缓缓爬行,模拟临终脉搏;随后,第二小提琴奏响“告别主题”,乐队爆发出轰鸣,铜管与弦乐营造出矛盾又震撼的音响空间。第二乐章中,马勒扭曲兰德勒舞曲,使其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第三乐章里,回旋曲式的秩序感被机械重复的动机打破,木管声部吹奏出神经质的切分音。末乐章长达约25分钟,弦乐旋律不断升腾,在被“刀刃动机”打断后,渐趋沉寂,作曲家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死亡的思索尽在其中。

21时01分,最后一个音符熄灭,片刻沉寂后,全场爆发热烈掌声与欢呼。

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是德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乐团之一,门德尔松、舒曼等音乐巨匠都曾与乐团有过合作。2015年起担任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亚当·费舍尔与乐团携手创造了许多辉煌时刻。

据悉,上海站为杜塞尔多夫交响乐团此次巡演的中国内地首站,后续他们还将奔赴南京、北京和天津,以独特诠释与中国乐迷共同探索马勒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哲学。在上海,这曲风雨阻拦不了的马勒《第九交响曲》将成为留存在乐迷记忆中的经典声音。

原标题:《现场|上海,风雨阻挡不了的马勒《第九交响曲》之约》

题图来源:施晨露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