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可能会导致洪涝灾害发生,加上高湿的气候、饮水饮食卫生状况的恶化、生存环境的污染、病媒生物的孳生、人群暴露风险增加及抵抗力下降等诸多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各类传染病流行,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一、肠道传染病
(一)洪涝灾害时常见肠道传染病
1.霍乱
霍乱是洪涝灾害后可能出现的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在我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危害大,传染力强。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人体常会出现严重腹泻和喷射性呕吐,这一过程会导致人体流失大量水分,造成严重的脱水,进而危及生命。
2.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经消化道传播,食物及水源受污染可导致暴发流行。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等,并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
3.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及副伤寒的症状相似,但副伤寒患者病情通常较轻微,病程较短,病死率也较低。多数病人的主要症状是持续高热,体温持续在39℃以上,可长达10~14天。病人逐渐出现发冷、头痛、全身肌肉及关节疼痛、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甚至昏睡不醒。伤寒、副伤寒传播常与水污染有关,伤寒杆菌在水中的生命力很强,可存活1-3周;也可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特别是受污染的贝类海产、未经洗净的蔬果等。
(二)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1.预防肠道传染病,以搞好饮食、给水、环境和个人卫生等切断粪-口传播为主的综合措施并加强疾病监测,做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
2.防止“病从口入”,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食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物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生水未煮沸不要喝、无证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被污染未消毒物品不要碰。
二、虫媒传染病
(一)常见虫媒传染病
1.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在洪灾时所有人群均易感。
2.疟疾
民间称“冷热病”、打摆子。它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经按蚊叮咬而传播。疟疾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发烧、头痛和发冷。
3.登革热
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三红征(面、颈、胸部潮红)+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皮疹。
(二)如何预防虫媒传染病
1.防蚊灭蚊是此类传染病的根本措施。在洪涝受灾的休息与生活区域内充分利用灭蚊剂和蚊帐。同时消除积水,填平洼地,消灭蚊虫孳生地。
2.针对受灾区域内的重要传染源家禽、家畜,应做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地分开,同时及时给家禽、家畜接种疫苗。
3.在进行洪涝区域活动时着长衣长裤,减少皮肤在外的裸露,裸露部位涂抹趋避剂。
三、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洪涝灾害时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汛期居民接触疫水机会增加,接触疫水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皮肤破损者更易感染。临床上常见的是全身乏力、酸痛、小腿疼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2.流行性出血热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被老鼠咬伤皮肤,破损的皮肤接触老鼠的尿、粪、唾液,及吸入携带有汉坦病毒老鼠的尿、粪、唾液等污染的尘埃等都可能感染。该病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 (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3.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急性血吸虫病常在接触后1月-2月出现,除发热外,伴有腹痛、腹泻、肝脾肿大。
(二)如何预防自然疫源性疾病
1.预防这类疫情的发生要做好牲畜和家禽以及宠物的管理,尤其是动物粪便和尸体都要严格消毒后处理,避免继续污染水源和环境。
2.做好防鼠灭鼠的工作,家养动物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对猪圈、马厩附近的蚊虫孳生地要定期进行药物处理,血吸虫病疫区做好灭钉螺的工作。
3.避免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疫水。必须接触疫水时应尽可能做好个体防护,如穿长筒胶鞋、带胶手套等,尽量缩短接触时间、次数和暴露面积。
4.防止食物被鼠觅食或受鼠的排泄物污染,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在无防护的情况下捣动鼠窝。
5.不直接饮用疫水,不在疫水中洗脸、游泳、洗涤衣物和洗刷用具,饮用自然水体一定要过滤、消毒或煮沸,确保饮用水安全。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