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郑亚雷 张华 )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医院的治疗手段无外乎“内科吃药”“外科开刀”。然而,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介入医学中心,一场场关乎生死的救援,正以超乎想象的微创方式悄然上演。在这里,一根细如发丝的导管、一枚毫米级的穿刺针,成为创造生命奇迹的 “秘密武器”,而宫卫东主任,正是用这些 “武器” 守护生命的核心人物,她以精湛医术与仁厚之心,在介入医学这片 “隐形战场” 上,诠释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铅衣下的生死时速:与死神较量中的仁心坚守
介入导管室的大门每次开启,都伴随着紧张与希望。身着重达30斤铅衣的宫卫东主任,总是脚步匆匆却沉稳坚定地走向手术台。一次,一位突发急性肺栓塞的中年男性被紧急送来,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像“夺命路障”般堵塞住肺动脉,致使患者右心室功能濒临崩溃,生命危在旦夕。
“立刻抽栓溶栓!”宫卫东主任眼神坚毅,果断下达指令。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实时引导下,她操控着导管,如同指挥训练有素的 “生命使者”,顺着股静脉缓缓“穿梭”,精准地向着肺动脉进发。随后,迅速抽栓后,溶栓药物被注入,一点点溶解顽固的血栓。1小时后,好消息传来,患者转危为安,紧接着,宫卫东团队为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为防止残余血栓再次“作恶”加上了一道“安全锁”。这场救援,没有传统开胸手术的大开大合与惊心动魄,仅仅依靠一个小小的穿刺点,就成功将患者从死神的魔掌中夺回。
这样与死神赛跑的场景,在介入医学中心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铅衣之下,宫卫东和她的团队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却始终凭借着精湛的微创技术,不断挑战传统医学的极限。从肝癌的精准“定点爆破”,直击癌细胞要害,到下肢动脉闭塞的“血管清道夫行动”,清除血管堵塞物、恢复血液畅通;从宫外孕的“保命保生育”,守护女性生育希望,到88岁老人梗阻性黄疸的“当天疏通”,缓解患者痛苦……每一场手术,都饱含着介入团队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介入治疗堪称一种‘不开刀的手术’,它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能够抵达手术刀难以触及的地方,在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生命。”宫卫东总是耐心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她深知,每一个精准的操作、每一次果断的决策,都关乎着患者的生死,而她愿意用自己的专业,为患者撑起生命的希望。
精准出击:仁心护航下的 “针孔级” 奇迹
在现代医学领域,介入医学虽然被称为第三大临床支柱,但公众对它的认知度却远不及内外科。很多人误以为“介入就是放支架的手术”,宫卫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向大众科普介入医学的广泛应用,“介入医学科也叫血管与肿瘤介入科,学科多样性强,一根小小的导管在周围血管、肿瘤、妇产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李先生,十年来病情不断恶化,从最初的跛行发展到后来濒临截肢,生活陷入绝望。宫卫东团队采用国际先进的斑块旋切术,如同派出一台 “微型挖掘机”,一点点清除血管里的 “淤泥”—— 钙化斑块。术后仅1小时,李先生就惊喜地喊道:“我的脚有温度了!”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血流指标几乎恢复正常。这场无需开刀的“血管微雕手术”,不仅避免了支架植入,更让李先生重新燃起了行走的希望。看着李先生眼中重新燃起的光芒,宫卫东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在肿瘤介入领域,宫卫东更是用仁心点亮患者生命的灯塔。肝癌患者通过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可以精准地“饿死”肿瘤;晚期肺癌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联合靶向药物的方式,能够实现带瘤生存,延长生命。对于那些被癌症宣判“死刑”的患者而言,宫卫东和她的团队就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全程守护:仁心铸就生命的温暖港湾
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介入医学中心在宫卫东主任的带领下,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在业内声名远扬,但宫卫东更在意的是患者的康复与生活质量。
王先生的母亲年近八旬,一年半前被其他医院确诊为晚期肝癌伴肺转移。经过化疗等多种治疗后,病情仍在不断进展。王先生在绝望之际,多方打听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宫卫东主任的门诊。宫卫东没有因为老人年事已高、病情复杂而退缩,她带领团队反复研讨,为老人制定了介入手术联合靶向、免疫治疗的方案。介入术后,老人恢复良好,目前就是维持治疗和定期复查,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我母亲恢复得很好,真的太感谢宫卫东主任了!” 王先生每次提及此事都难掩感激之情。
宫卫东坦言:“尽管介入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很多人直到病情危急时才了解介入治疗。”她深知患者和家属的不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总是耐心沟通,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对于那些高龄、基础病多、无法耐受全麻的患者,宫卫东更是格外关注,她说:“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要用最小的创伤为他们带来最大的希望。”
温暖守护:携手护理团队共筑康复之路
依托介入医学微创、精准的特点,介入护理也在朝着精细化、人性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宫卫东与护理团队紧密配合,将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关怀。
35岁的刘女士(化名)因子宫肌瘤导致严重贫血,按照传统手术方式,需要切除子宫。这对于渴望成为母亲的刘女士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宫卫东团队为她实施了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术后复查发现,刘女士的肌瘤体积明显缩小,月经也恢复了正常,成功保留了生育功能。在治疗期间,刘女士一直对自己能否保留生育能力感到焦虑,宫卫东和医护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不仅耐心地与刘女士沟通病情,从心理上给予她安慰和鼓励,在生活上也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刘女士感激地说:“非常感谢介入医学中心的医护人员,让我有了做母亲的希望!”
护士长李娜介绍,科室对患者进行全流程精细化护理,宫卫东主任也会参与其中,关注患者从术前到术后的每一个环节,她说:“我们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展望未来:仁心领航,迈向医疗新征程
“能遇到这么好的医生团队和治疗技术,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我重获新生,我们全家都感激不尽!”57岁的焦先生回忆起自己从患病到治疗的经历,满是感慨。6年前,焦先生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医生断言他的生命仅剩3个月。为了寻求一线生机,经人介绍,焦先生来到宫卫东主任的门诊。宫卫东团队详细了解病情后,为焦先生制定了介入栓塞术与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方案。术后,焦先生恢复顺利,只需每三个月复查一次。治疗团队还结合焦先生的体质,为他进行个体化动态治疗方案的调整。如今,焦先生此前的病灶已全部钙化,达到了“5 年临床治愈”的标准,曾经被判“死刑”的他,重新拥抱了美好的生活。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挽救生命,更要让患者有尊严地活得更久、更好。”宫卫东坚定地说。作为三大支柱医学之一,介入医学始终秉持着用最小创伤为患者带来最大收益的理念。如今,该中心不仅承担着院内多学科(MDT)诊疗的介入技术支持,还开设门诊,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治疗的全程管理,形成了全院介入治疗的闭环。目前,成立将近4年时间,中心完成外周介入手术近 2000 例,在肿瘤、外周血管、急诊出血等领域已经跻身全国前列。
宫卫东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介入医学中心也在积极谋划未来。未来,介入医学中心将进一步发挥肿瘤介入与外周血管介入的技术优势,加大临床发展与科研投入力度;紧跟国际前沿技术,融合人工智能(AI)、机器人辅助技术及新型影像设备,在治疗理念与治疗技术方面持续创新,不断拓展疾病的治疗范围;同时,中心将深化多学科协作(MDT),在肿瘤综合治疗、外周血管急救、妇科介入等领域,成为多学科诊疗的 “微创枢纽”;积极开展院内外科普宣传与义诊活动,提高公众对介入治疗的认知度,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医学的浩瀚海洋中,宫卫东和他的团队如同默默坚守的 “隐形战士”,铅衣是他们的坚固铠甲,导管是他们的锐利武器,而仁心,则是他们最强大的力量源泉。他们用“针孔” 开辟出一条条生命通道,重新定义着现代医疗的边界,用爱与专业,为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