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共生有11个儿子,福临非宠妃所生,非皇后所生,非长子,非皇太极最喜欢的一位皇子,甚至在皇太极病逝时福临尚且只有6岁,为何能在皇位之争中胜出,继承皇位,成大清第三位皇帝呢?
其实皇太极病逝时,大清还没有正式建立“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
与福临“争夺”皇位的,除了几位兄弟外,还有德高望重的十四叔睿亲王多尔衮。
但最终,为何是没有立下任何战功、生母位份并不高的福临继承了皇位了呢?
这篇文章,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福临继承皇位的全过程。
皇太极去世后,虽说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尚且在世的嫡子们:礼亲王代善、英郡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与睿亲王多尔衮,与太宗皇帝的嫡子们:肃亲王豪格、皇九子福临与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但其实真正争夺皇位的热门人选有四位:
第一位,也是最德高望重的一位,便是睿亲王多尔衮。
为何说多尔衮是第一位呢?
据说,在太祖皇帝病逝之前曾留下遗言:皇十四子多尔衮继承汗位,大贝勒代善辅佐
然而太祖皇帝病逝后,真正坐到汗位上的是皇太极,而非多尔衮。
而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也被逼殉葬。
若太祖皇帝当真想要将汗位传给多尔衮的话,那么17年前,后金的第二位大汗便应当是多尔衮;只可惜17年前多尔衮尚且只有15岁,既无战功,又没有了生母的庇护,如何能争得过皇太极呢?
如今皇太极已经去世,大清的皇帝是不是也应当轮到多尔衮了呢?
多尔衮如今掌管镶白旗30个牛录,自然不会再让17年的悲剧再次发生,而且他确实有争夺皇位的优势:
多尔衮正值英年,尚且只有32岁;
虽然尚且只有32岁,但是多尔衮已经南征北战十几年的时间,立下赫赫战功,功勋卓著: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
而且在皇太极病逝之前,多尔衮在朝中的地位已经极高,朝中很多事情皇太极都交给了多尔衮来处理,多尔衮为此积累了不少处理朝政的经验,不仅有才干,而且智慧过人。皇太极给予多尔衮的封号“睿”,确实恰如其人。
而且多尔衮还有其他人没有的优势:就是多尔衮并非孤军奋战,而是还有两个同母兄弟:英郡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
多尔衮兄弟三人掌管镶白旗与正白旗,一共65个牛录,而且正白旗还是满洲八旗中最大的一旗。
阿济格与多铎,都支持多尔衮争夺皇位。
第二位热门人选就是皇太极最年长的皇子——肃亲王豪格。
皇太极在17岁时生下了豪格,豪格比多尔衮还要年长3岁,这一年恰好35岁。
正因为豪格比自己的叔叔多尔衮还要年长,自然建功立业的时间也早。
在太祖皇帝还在时,豪格便先后两次参加了征伐蒙古的战役,被皇祖授予贝勒的称号
皇太极继任大汗之位后,豪格先后九次伐明、先后三次征伐蒙古各部、一次征伐朝鲜,还有一次是跟随叔叔多尔衮一起收复了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苏泰太后与林丹汗的儿子额哲。便是此战,皇太极得到了制诰之宝,决定登基称帝。
皇太极登基后,豪格便被封为和硕肃亲王,掌管户部,与自己的叔叔们平起平坐。
世人对豪格的评价也很高:
容貌不凡,有弓马之才
英毅,多智略
更重要的是,多尔衮有两旗支持,而豪格则是有三旗的支持:
除了豪格亲自统领的正蓝旗外,还有皇太极生前亲自统领的两黄旗,都誓死效忠豪格
正蓝旗、两黄旗,一共有61个牛录。
可以说,豪格与多尔衮势均力敌;
对于豪格而言,他的弱势就在于,他的生母是皇太极的继妃,而没有位列“崇德五妃”;在大清地位最高的就是“崇德五妃”,而豪格的生母不仅地位下降,而且早已不知所踪,哪年去世都没有记载。
第三位热门人选是皇太极最年幼的儿子博穆博果尔。
博穆博果尔虽然尚且只有2岁,但是他的生母是皇太极的西宫大福晋贵妃娜木钟。娜木钟是皇太极所有生育皇子的妻妾中地位最高的,就连福临的生母庄妃,都要比娜木钟低了两级。
皇太极11子中,博穆博果尔似乎是最尊贵、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子。
第四位热门人选便是福临,庄妃布木布泰所生的皇九子,尚且只有6岁。
福临虽然年龄不大,从未建功立业,但是他拥有一个其他皇子都没有优势:他的生母来自科尔沁草原,他的嫡母兼姑外祖母是皇太极的皇后——孝端文皇后哲哲。
若无科尔沁草原的支持,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都很难打下天下。
即便庄妃不是皇太极最爱,但庄妃与姑姑孝端文皇后对于皇太极而言都至关重要,对于大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历史的结局我们的都很清楚:年仅6岁的福临坐到了皇位上去。
那么问题来了:福临究竟是怎么坐到皇位上去的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他的生母庄妃,做了什么吗?
在《孝庄秘史》中多尔衮与豪格互不相让、旗鼓相当的时候,礼亲王代善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也别斗了,干脆立别的皇子吧!
在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有这样一句类似的话,不过并非代善所言,不过多尔衮与豪格互不相让、难分胜负确实是事实。为此还专门开了一个会,而真正有决定权的有七人:
礼亲王代善,太祖皇帝嫡次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皇帝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皇帝第十四子
豫郡王多铎,太祖皇帝第十五子
英郡王阿济格,太祖皇帝第十二子
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
颖郡王阿达礼,代善的孙儿
多铎与阿济格自然支持多尔衮,而豪格也不会放弃争夺皇位,实际上真正决定谁来继承皇位的是这三人:
礼亲王代善
郑亲王济尔哈朗
颖郡王阿达礼
代善是太祖皇帝子孙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与子孙掌管着两红旗,一共51个牛录。此时的代善已经年迈,早已不问朝政事务,而且两红旗的势力也被大大削弱。代善诸子中,较为年长能干的儿子岳托与萨哈廉早已去世,硕托虽年长但不被皇太极所喜,至于满达海虽然初露头角但是还没有太多的威望。
至于代善的孙儿们,阿达礼与罗洛浑虽然不甘人后,但是却被皇太极多次压制。
也就是说,两红旗中老的老、小的小,确实没有太大的优势。
阿达礼是代善第三子萨哈廉的儿子,萨哈廉虽然是皇太极最喜欢的一个侄儿,被封颖亲王。但是萨哈廉英年早逝,至于阿达礼虽然得以承袭郡王爵,但是皇太极对阿达礼总是恨铁不成钢,对阿达礼并不是很好。
为此阿达礼对叔祖皇太极也很是不满,反而与睿亲王多尔衮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甚至公开支持多尔衮继承皇位。
代善家族虽然并不想争夺皇位,但是却能决定皇位究竟花落谁家。
那么郑亲王济尔哈朗呢?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儿,父亲舒尔哈齐虽然因罪而被幽禁而死,但是济尔哈朗并未受到父亲的牵连,而是被伯父太祖皇帝养在内廷,同皇太极一起长大成人。
济尔哈朗虽然比皇太极小7岁,但是与皇太极的感情极好,自1640年开始统领镶蓝旗,一共33个牛录。
济尔哈朗能从一无所有到拥有33个牛录,都是因为皇太极。
所以济尔哈朗自然会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承皇位,但皇太极的儿子,并非只有肃亲王豪格。
若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互不相让,当真要拼个输赢的话,得益的只能是明廷。
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了一个建议:你们都各退一步吧,咱们另立其他皇子吧!
多尔衮很清楚僵持下去的后果,便说到:我同意,令立其他的皇子。
除了豪格外,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还有皇九子福临与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但最终为何是福临呢?
博穆博果尔的生母娜木钟虽然位居贵妃之位,但是娜木钟原本是察哈尔林丹汗的大福晋,在林丹汗去世后带着部众归顺后金,带着林丹汗的一儿一女改嫁给了皇太极。因原本是林丹汗的大福晋,而被皇太极直接尊为西宫贵妃,地位高于庄妃。
然而娜木钟即便是地位再高,毕竟是归降而来,其影响力又如何能比得上满蒙联姻的庄妃呢?
更何况庄妃的姑姑哲哲,还是皇太极的皇后。
也就是说福临,不仅有生母庄妃的支持,还有嫡母哲哲的支持,更加有整个科尔沁草原的支持。
如此,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的两黄旗大臣,自然很清楚选择福临比选择博穆博果尔,更加有利于大清。
而睿亲王多尔衮早就暗恋与自己年岁相当的嫂子庄妃,皇太极在时,多尔衮不能多想;但是皇太极一死,多尔衮便慢慢地将自己对嫂嫂的感情表露了出来。
毕竟在女真,本就有“兄终弟及”的习俗。
只是大清受汉文化的影响,这样的习俗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多尔衮很清楚庄妃想要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
对于多尔衮而言,既然自己不能继承皇位,为何不以退为进呢?
就这样,年仅6岁的福临被扶上了皇位,成大清第三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