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郁风

小米又道歉了,又再次因道歉登顶热搜。

这次是因为,有小米SU7 Ultra汽车用户发现,汽车更新的系统突然对车辆的动力输出进行了限制,1548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要达成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否则只能使用大约900匹马力。此事引发一片哗然。

此外,首批交付的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版,有博主测试发现并未达到小米宣传的功能,而这个颇具未来科技感名称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需要车主额外支付42000元。

对此小米称为“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并表示对未交付用户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对已交付和锁单的用户将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至于这2万积分有什么用,我网络查了下,说可在小米汽车APP中抵扣2000元购车相关费用,确实诚意满满。

小米SU7 Ultra定价52.99万元,是小米汽车中的豪车级别。愿意为之买单的,多是雷军的死忠粉和高净值用户。然而这批小米的最核心用户,却受到了来自小米满满的背刺,明明说好的1548匹马力,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降级成900匹马力。

小米对此的解释是:“我们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障驾驶安全,但没有充分征询大家意见,也没有做好相关功能的沟通说明。”对于已经更新的用户,小米表示,需要下个版本更新解决,并不能回退。

联系到此前小米SU7在安徽发生的3人死亡惨烈车祸,以及新近各智能车企应工信部监管要求,纷纷将“智能驾驶”“高阶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不难看出,各智能车企在安全红线面前顶着迫在眉睫的巨大压力。

只是,没想到小米“更好保障驾驶安全”的举措竟然是直接将车辆马力远程降级,这就匪夷所思了。用户花50多万元本来是想买个超跑,结果一夜之间被降级成了普通跑车,多花的钱又该怎么算?

这件事暴露出一个深层次的可怕问题是:你买的智能电动汽车,真的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吗?

事实上,智能电动车企仍然可以在后台远程控制汽车,通过系统更新等方式更改汽车功能。乃至你的行车数据、一举一动都会被上传至车企服务器,比如在小米SU7安徽车祸事件中,车辆行驶数据被按秒精确上传。

甚至一些智能电动车主,遇到了汽车被车企远程锁死,自己账号因“违规”被封导致手机无法打开汽车等糟心事件。

比如理想汽车一名车主的父亲因关注了多名社区用户,就被判定为“广告营销”,该父亲的亲情账号直接被封,导致无法用手机操纵汽车。

2023年11月,部分山西的某品牌新能源车主发现自己的汽车不能充电,后来才知道是厂家为了推广换电模式,远程锁定了汽车充电口。

2024年上海金山区法院也公布了一起案例,一位先生向某公司购买了某新能源二手车,支付全款并过户后发现原车主未结清贷款,新能源汽车客服表示该车会随时被锁死。

以上所有这些,在传统汽车上是不可能出现的事儿。

就像买智能手机,用户拿到手机便是自己的,即便是24期分期付款,即便逾期,手机也不会被远程锁死。也几乎不存在手机功能被后台强制降级的情况。曾经有某国产云OS系统,在后台远程删除了用户安装的第三方软件。此举触发众怒,后面该系统和搭载该系统的手机也逐步销声匿迹。

但在智能电动汽车身上,用户似乎并没有过多意识到车企拥有的远程“超级管理员”权限。智能电动汽车厂商通过OTA升级来为用户带来一些新功能,是传统汽车所不具备的体验。但是,这种升级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未必就是正向的。

更何况有些升级功能是明码标价。特斯拉可谓开此先河者。如近日特斯拉在美国就推出了“付费加速”服务,用户可以花费2000美元为车辆增加100马力,从而提升0.4秒的启动加速度。

实际上,特斯拉在硬件层面应该本就具备这样的性能,但特斯拉却在软件层面,通过先“屏蔽限速”,再“花钱加速”的手段,从而又从用户手中大赚一笔。

如果未来这成为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常态,用户想获得一些功能需要加钱,但车企降级一些功能却不一定征得用户同意。看似“智能便利”“远程服务”的背后,是用户对自身控制权、知情权、隐私权的巨大牺牲与让渡。

社会应该意识并重视这个问题,难道我们希望未来看到某个场景——

当你火急火燎地开着智能电动车送家人去医院时,汽车却突然弹出提示:对不起,你购买的高速驾驶功能已到期,是否要续费?否则,车速将被自动限制在“安全速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