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7 日深夜,一则重磅消息在学术圈掀起轩然大波。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魏静,以破釜沉舟之势实名举报导师邵志峰教授,将学术霸凌与科研腐败的黑暗角落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举报材料中,邵志峰身为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组长,却将权力异化为私器。他强行夺走魏静精心准备的开题课题,迫使学生为其私人项目无偿劳作。面对魏静的反抗,邵志峰竟以 “禁止进入实验室两年” 相威胁,这种行为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术发展,更是对学术自由的粗暴践踏。在邵志峰的 “管理” 下,实验室博士生毕业之路异常艰难,许多人被拖延至 8 ~9 年才能毕业,甚至有人苦熬十年仍与学位无缘。



魏静因拒绝参与私活,还被迫签署了一份充满不合理条款的协议,不仅要自筹经费,研究方向受限,甚至还规定 “毕不了业不追责导师”,这无疑是对学生权益的公然侵犯。此外,邵志峰被指挪用科研经费为公司服务,在举报后还妄图利用职权掩盖事实,其行径令人不齿。而校方目前仅回应 “正在调查”,尚未给出明确结论,这也引发了公众的担忧与质疑。



事实上,魏静的遭遇并非个例,高校学术霸凌与腐败早已成为 “重灾区”。回顾 2016 年上海交大 “九博士怒炒博导” 事件,博导王永成长期强迫 9 名博士生为妻子公司无偿劳动,还将科研经费转入私人企业账户,致使学生们的论文无法顺利完成,毕业遥遥无期。虽然校方最终将学生转至其他导师名下,但却未对王永成进行实质性追责。



再看 2025 年北京邮电大学郑凤案,这位副教授将学生当作 “私人奴工”,不仅让学生处理家务、克扣实习工资,甚至以延迟毕业威胁学生为其女儿作弊,导致多名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这些案例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导师们凭借手中的毕业 “生杀大权”,肆意压榨学生劳动力、侵占学术资源,将科研经费据为己有,而校方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往往只是 “高举轻放”,难以让违规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值得关注的是,2025 年教育部联合纪委开展了 “高校反腐深化行动”,魏静案无疑成为检验这场行动决心的关键。从过往案例来看,仅靠高校内部 “自查自纠”,很难打破导师权力垄断、杜绝校方包庇现象。因此,引入独立学术监督委员会,建立安全可靠的师生匿名举报通道迫在眉睫。中央纪委也明确表示,2025 年高校反腐将聚焦科研经费滥用、学术资源垄断和招生舞弊等重点领域。



此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热议,众多网友纷纷发声。有人愤怒地表示:“导师本该是学生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如今却变成了欺压者,这种行为必须严惩!” 也有人感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追求真理的殿堂,绝不能让学术霸凌和腐败玷污这片净土。” 还有网友理性分析:“解决学术霸凌问题,不仅需要严惩涉事导师,更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健全监督和惩罚机制,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千万学子对学术公平充满期待,高校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高校是求学问道的净土,不是权力寻租的江湖”,这句网友的呼声,道出了大众的心声。只有对学术霸凌和科研腐败采取 “零容忍” 的态度,才能守住教育的底线,让科研回归纯粹,为青年学子打造一片公平、公正、清朗的学术天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