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王凡
在川渝两地交界处,一幅“跨省协作、产业共兴、生态共融”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层实践先锋,达州市大竹县观音镇与重庆梁平七星镇以“组织联建、产业联合、生态联护”三链共促为核心,打破行政壁垒,激活资源禀赋,在川渝毗邻乡镇协同发展中打造出耀眼的示范标杆。
党建联建破壁垒 共织协同发展“一张网”
“一根麻绳两头牵,川渝一家亲相连。”在观音镇与七星镇交界处,“观星边界区域联合党委” 的红色标识格外醒目。两地以党建为纽带,创新成立川渝首个跨区域联合党委,签订《深化川渝合作备忘录》,搭建起政策互通、资源共享的 “红色桥梁”;累计召开13次跨区域联席会议,成功破解产业协作、生态治理等23项重难点问题,让“断头路”变成“共富路”,“单打独斗”转为“抱团发展”。
据了解,两地整合资源打造“红色研学+产业实训”双示范基地,在田间地头设立5个跨省联建党群服务站,集技术培训、产品展销、政策咨询于一体。2024年开展的12场联合农技培训,让1300余名种植户掌握了苎麻标准化种植 “新密码”,推动毗邻区域苎麻种植面积扩大至2800亩,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着协作的热潮。
同时,两地组建农业专家人才库,互派36名技术骨干驻点指导,培育出50名“田秀才”“土专家”,带动320户农户加入联营项目。通过“订单式培训+实践孵化”模式,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苎麻深加工、稻虾养殖专业队伍茁壮成长,2025年苎麻协作产值突破500万元,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共振。
产业联合强筋骨 激活跨界发展“新引擎”
走进观音镇苎麻育苗基地,绿油油的麻苗随风摇曳,而在一河之隔的七星镇,成片的苎麻田生机盎然。两地创新“观音育苗、七星扩产”订单模式,构建起“种苗供应—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全产业链,2025年带动毗邻乡镇发展苎麻3800亩、稻虾养殖800亩,年产小龙虾24万斤,稻虾产业年产值达880万元,“一麻一虾”成为川渝协作的金色名片。
在梁平西山片区,13万亩竹林正变身“绿色银行”。引进桂川竹炭制品有限公司,建设竹材精深加工基地,将竹子“吃干榨尽”,开发出竹编工艺品、竹炭纤维等高端产品,2025年竹产业链产值预计突破1800万元,带动百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同时,“竹海观光 + 竹文化体验”等文旅项目蓬勃兴起,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文旅融合添活力,跨省环线串明珠。观音九龙湖的湖光山色与七星镇红色教育基地交相辉映,两地联手打造“红色教育+生态康养”旅游环线,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明月山春游节、苎麻手作体验、稻虾田园课堂等特色活动轮番上演,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万元,实现“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游客变常客”的精彩蝶变。
生态联护筑根基 共绘绿水青山“新图景”
铜钵河畔,川渝两地“双河长”正在联合巡河,清澈的河水倒映着两岸的翠绿。累计投入1.2亿元新建雨污分流管网18.8公里,让牛角滩国考断面水质连续36个月稳定达标,成功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河道清淤、生态护岸等工程的实施,让铜钵河成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
在田间地头,由“红色党员+绿色乡贤+蓝色执法”组成的跨界网格队每日穿梭,开展巡河护林、农药减量行动。当地已累计完成河道生态修复8公里,推广有机种植5000亩,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40%,面源污染下降45%,织密织牢生态保护网。
生态美带动产业兴。“稻虾共作+麻蔬套种”生态农业模式在两地广泛推广,智能水质监测系统让农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七星镇引入观音苎麻套种技术,共建1000亩生态基地,年增收超300万元,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从“隔河相望” 到 “握指成拳”,观音镇与七星镇的协作实践,是川渝毗邻地区打破行政边界、实现资源整合的生动缩影。如今,两地正以“三链共促”为引擎,朝着大竹苎麻、稻虾、竹产业百亿级集群目标阔步迈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着基层智慧与力量。这场跨越省界的 “双向奔赴”,正书写着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