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萧克将军,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那就是“萧克镇上将”,57位开国上将,每个人都有是卓越的战功,资历顶尖,萧克将军如何镇上将呢?
其实不论别的,单凭萧克将军29岁就担任了红军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这一条,就让其他上将汗颜!
艰难从军路,千里奔波终成铁军一员
1923年初秋,17岁的萧克成为家乡嘉禾甲等师范简习所的一名学生。在就读于建国湘军军官学校的二哥萧克允的影响下,他萌发了考军校的想法,之后他便在课余阅读《曾胡治兵语录》《孙子兵法》《步兵操典》等军事书籍,揣摩兵法,只等师范毕业。
1926年初,萧克完成学业。2月,他辞别父母,步行赴广东。辗转到达广州时,不巧黄埔军校第四期招生已结束,他于是转而考上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第二期。
不久,该校并入黄埔,他的黄埔梦想终得实现。7月,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宪兵团任中士班长,正式步入军事生涯。由于萧克所在宪兵团没有前线任务,于是他以回乡探亲为名向部队告假,千里追寻堂兄萧武慧所在的“铁军”第四军。
他辗转追到武昌,哪知刚刚攻下武昌的第四军又去了江西。10月中旬,折返长沙的萧克决定先加入北伐军补充第五团辎重队。
1927年初,第四军撤回武昌,从堂兄萧武慧信中得知消息的萧克,立即离开当时在浙江金华的补充团前往武昌。
3月,萧克终于加入叶挺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并被分配到第七十一团三连担任政治指导员,正式成为“铁军”的一员。
此时,国民革命的形势正发生急剧变化,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
在这血雨腥风和白色恐怖的危急关头,胸怀革命理想的萧克在三连连长郑鸣英的介绍下,于第二次北伐回师武昌途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8月1日,已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二营四连代理连长的萧克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后跟随起义部队转战广东。
9月底10月初,叶挺、贺龙部队在汤坑遭遇强敌,被迫撤退至普宁流沙,再遇突袭,起义领导人只能分头疏散,部队流散。
萧克的连队约20人与主力失去联系,成为孤军,很快被俘,先后被关押在潮阳、汕头。
他们被关了约一个月,就被遣散了,流落在广东街头。经过近两个月的流亡后,萧克回到湘南老家找到了党组织。
三次领导农军,战功无数终成一名战将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进入湘南,与中共宜章县委共同商定在宜章举行暴动。
在嘉禾得知消息的萧克迅速与宜章碕石石党支部接上头,参加了碕石年关暴动,并担任新成立的农民军碕石独立营的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这是萧克军事生涯中第一次带领农民军。
年关暴动胜利后,湘、粤两省军阀南北夹击湘南起义军,形势越来越严峻。碕石独立营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失去了联系,独自在宜章西南山区打游击,边打边扩充人员,发展成了有六百多人六七十杆枪、三百多杆梭镖的宜章独立营。
坚持打了两个多月游击后,萧克等判定主力部队定是向东与罗霄山红军会合,当即与营长龚率领六百多人的梭镖营从骑田岭向东进发,于4月中旬到达资兴县龙溪洞,与毛主席率领的从井冈山下来寻找朱德、陈毅部队的秋收起义部队撞个正着。
这次会师,让毛主席记了四十年,以至于1968年五一劳动节出现了这样感人的一幕,《萧克回忆录》这样写到:
我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毛主席,他握住我的手,笑着谈起了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他说:“我们是在龙溪洞见面的,那时侯,你们有多少人?多少枪?’我真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毛主席还记得我和他的那次见面,还记得我们那支小小的农民起义武装。”
我回答说:“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人,六七十条枪,三百多杆梭镖。”
毛主席听后不住地点着头说:“揭竿而起,揭竿而起!”
会师后,宜章独立营被编入以湘南农军为主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十九团,萧克任二十九团二营七连连长。
7月24日,执意返回湘南的红二十九团在郴州城遭遇强敌,思乡心切的士兵纷纷溃逃,只有萧克在危急关头保持住了所带七连的完整建制,带回了连队的六七十号人。
1929年4月,红四军围攻宁都城,连续六天未克,士气低落,已是第一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的萧克利用诱敌麻痹战术,率先攻下敌人的城西门,打开了局面。
这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之后第一次攻下有敌人据守的城市,萧克的作战指挥能力引起了红四军第一纵队队长林彪的重视,于是把他从第一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调任为第一纵队参谋长。
1930年6月间,萧克被任命为由闽西农民军组成的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这是萧克第二次带领农民军。萧克受命后,只通过两场硬战,就成功的将这支农民军改造成了红军正规部队。
8月,红军攻打湖南浏阳文家市,萧克指挥部队勇猛冲杀,进攻有序,很快就占领了左侧后阵地。战役取得了胜利,农民军的武器装备大大得到改善,士气也大大提振。
10月,红军第九次攻打吉安,萧克率领第三纵率先攻下吉安北面的敌军重要防御阵地骡子山此后又在追击逃跑的敌军时缴获4条敌船。将农民军手中的梭镖全部换成步枪,作战实力进一步提升。
吉安之战,萧克的第三纵队脱胎换骨,由农民军蜕变为正规红军,随后红军扩编,第三纵队改为红四军十二师,萧克任红十二师师长。这时,萧克以擅长带领农民军在红军中出了名。
1931年6月中旬,萧克又被委任为独立五师师长,第三次带领农民部队。经验丰富的萧克不负众望,很快就把独立五师也带成能打硬仗的队伍了。
在第三反“围剿”中,萧克率领独立五师在主力部队远在闽西的情况下,紧急在东固与富田交界的九层岭、观音岩一带构筑了防御阵地,成功阻击了从吉安方向扑来的敌人,为红军主力回师苏区粉碎“围剿”争取了时间。为第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2年9月,25岁萧克的受命担任湘赣苏区红八军军长,成为了独挡一面的战将。
11月初,国民党对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试图先歼灭鄂豫皖、湘鄂西、湘赣苏区的外围红军,再集中进攻中央苏区。国民党派出10个师、8万余兵力向湘赣苏区的中心永新县合围过来。
而此时的红八军仅有3个师、2700多人,双方力量悬殊。萧克放弃死守根据地,采用奔袭战术逐步消灭敌军。首先是舍近求远,攻打力量较弱的遂川驻军,采用佯攻战术设伏歼灭敌人两个营、一个机枪连后迅速撤离。
之后,萧克将目标锁定为敌人的军需物资基地茶陵,率领红八军军长分别在九渡冲和棠市两次伏击敌军运送物资的运输队,打破了敌人对湘赣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为长征探路,成为最年轻方面军领导人
1934年7月23日,萧克所在的红六军团受命作为长征先遣队,率先撤离湘赣苏区,向西转移到湖南中部去谋求发展,以便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进行侦查、探路。
8月12日,在湖南桂东县寨前圩,萧克被任命为军团长兼红十七师师长,王震为军团政委兼红十七师政委。
成功突围的红六军团引来了湘、桂两省军阀追击,红六军团改变了之前定在湘南停留的计划,当晚即从寨前圩出发,绕桂阳,占新田,到达湘江右岸一带,准备抢渡湘江,向新化、溆浦挺进。
追击的湖南军阀何键部发现红六军团的意图后,立即调重兵防守湘江,同时桂军分两路堵住西线,危急关头,萧克等军团领导决定放弃由零陵地区强渡湘江的计划,调头东行,打算在阳明山地区建立根据地。
到达后,发现阳明山地区地形、民情都不适合发展根据地,果断放弃原计划,进入白果市,终于跳出四倍于红六军团的敌军包围圈。
接着日夜兼程赶到嘉禾,敌军继续追来,萧克等指挥军队折而向西,从江华,道县之间渡过湘江支流潇水,进入广西全县、灌阳交界地,击溃敌军八个团,于9月4日上午终于顺利西渡湘江。
渡江到达西延后,9月8日,红六军团接到中革军委训今,要求部队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会合,一起在湘西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牵制敌人,直接配合红一方面军的长征。
当天,红六军团即出发向西行进。此时,湘、桂,黔三省敌军集结防守红六军团。萧克等夺路南下,占通道,渡渠水,西入贵州,10月,红三军判断西征的红六军团可能前来同红三军会台,贺龙、关向应亲率主力南下接应,10月24日,两军在贵州印江本黄胜利会师。
会师后,红三军恢复原番号,红二军、红六军团结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联手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7月5日,红二、六军团在甘孜地区接到中革军委电令,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担任总指挥,任弼时担任政委,萧克担任副总指挥,关向应担任副政委。时年29岁的萧克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