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远程空战体系开启空中力量革命性跨越……

当歼-36战机的航迹划破长空,配合PL-21导弹的极限射程,现代空战正经历着从"战术格斗"向"战略制域"的质变。这种由装备革新引发的作战体系升级,不仅重新定义了制空权的争夺维度,更在军事科技发展史上刻下具有转折意义的坐标。



动力革命奠定战略投射基础

歼-36作为新一代空中作战平台,其突破性设计体现在动力系统的革新突破。三台大推力发动机的配置方案,既突破传统双发战机的推重比限制,又通过分布式动力设计增强战场生存能力。在维持50吨级标准载重的前提下实现3000公里作战半径,意味着单架次任务即可覆盖从东南沿海到第二岛链的战略纵深。这种"战略级"的空中存在能力,使得战机不再局限于特定空域的争夺,而是具备在整个战役方向实施弹性部署的主动权。



智能弹药重构杀伤链逻辑

PL-21空空导弹的技术突破,标志着空战杀伤链完成从"末端拦截"到"全程压制"的进化。双脉冲发动机技术使导弹在末段仍保持机动能量,多模态导引头与双向数据链的融合,构建起"发射后不管+中途修正"的双重保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AI系统的引入,使导弹具备自主识别高价值目标、动态规划攻击路径的能力。当这种射程达1000公里的智能弹药与歼-36的远程突防能力结合,实际上构建起半径4000公里的战略拒止圈——这个距离足以将预警机、加油机等空中战力倍增器纳入首轮打击范围。



攻防体系催生制空权新范式

超远程空战体系带来的最深刻变革,在于颠覆了传统制空权的实现方式:

空间维度突破:由"区域存在"转为"全域辐射",通过前推打击节点压缩敌方战略纵深价值;

时间维度重构:将空战节奏从"接触对抗"提速为"先发制人",利用射程优势实施"非对称截击";

目标优先级重置:高价值空中平台被迫退出传统安全距离,预警指挥体系面临"去中心化"挑战。

这种变革在岛链攻防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歼-36机群以前沿部署态势保持持续存在,配合PL-21的极限射程,实质上形成了对关键空域的常态化电磁压制。敌方轰炸机群若想维持传统作战半径优势,就不得不承受在起飞阶段即遭远程拦截的风险。



技术迭代揭示未来战争规律

从歼-36与PL-21的技术融合可以窥见,现代空战正在形成"平台分布式、杀伤智能化、对抗体系化"的新特征:战机角色由"武器运载平台"转向"战场信息节点"、导弹毁伤效能由单纯动能破坏升级为体系节点摧毁、制空权争夺从物理空间对抗延伸到电磁频谱博弈。

这种演变趋势对装备发展提出新要求:动力系统需要兼顾航程与隐身需求,机载武器需平衡射程与智能化水平,作战体系需融合有人/无人协同要素。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定向能武器、空天一体侦察网络等新质战力的加入,超远程空战体系或将进化为多域联合作战的关键支点。



站在军事变革的临界点,超远程空战能力的突破不仅重塑着战场规则,更深刻影响着战略平衡的走向。当战机的航迹与导弹的尾焰在4000公里半径内编织成网,现代空战已然揭开"决胜于视线之外"的新篇章。这种由技术飞跃引发的军事革命,终将推动各国空军重新审视其力量建设逻辑,在创新与反制的螺旋中寻找新的平衡支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