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成飞歼-36战斗机作为中国六代机代表,进行了频繁试飞,网上关于其试飞动态的讨论持续升温,大众也对歼-36的性能参数有诸多推测。不过,官方并未公布该机型的具体信息。
近期,《南华早报》针对歼-36战斗机的性能特点,进行了深度报道。报道显示,歼-36在动力系统设计上实现突破性创新,配备三台高性能发动机,使其在自重达50吨的情况下,作战半径成功突破3000公里。
这一超远航程性能,赋予歼-36跨越远距离空域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无论是对敌方纵深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还是在广袤海域执行巡逻防御任务,均能从容应对。这不仅显著拓展了中国空军的战略防御纵深,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格局中,为我国争取到更多战略主动权。
歼-36的武器挂载能力,同样是报道的核心亮点。歼-36不仅可搭载常规多型武器装备,以适应不同作战场景需求,更可携载升级版PL-21空空导弹。
作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前沿成果,PL-21空空导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大幅提升射程与末端机动性。其射程可达1000公里,在世界同类导弹中名列前茅,能够对超远距离外的战斗机、预警机、大型加油机等各类目标实施精准打击,显著扩展了空战中的目标打击范围。
此外,PL-21的导引头具备多模态双向数据链,能够实现与载机及其他作战平台的高效信息交互,实时获取目标信息并进行精准打击。
在现代空战体系中,装备性能是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当歼-36战斗机与PL-21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强强联合,形成了一个令人生畏的超远距强力打击组合。
这一组合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作战半径和超远的打击距离。歼-36凭借3000公里的作战半径,再加配PL-21的1000公里射程,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空军的战略防御纵深。这使得歼-36在远距离上就能对敌方目标发动攻击,实现了先敌发现、先敌打击的作战理念。
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国长期以来凭借其强大的空中力量维持着军事优势。然而,歼-36与PL-21组合的出现,将会对美国的战略布局构成了巨大挑战。
歼-36具备超远航程能力,无需空中加油,就能轻松覆盖第一岛链全域,甚至能到达第二岛链空域执行任务。这极大拓展了我国空军的战略活动范围,让美军原本基于岛链构建的防御纵深优势大打折扣。
歼-36搭配PL-21的潜在组合,对美军岛链战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在传统空战体系中,美军依靠岛链上的预警机、加油机等大型空中平台,为作战飞机提供情报支持和后勤保障,构建起多层次的空中防御与攻击体系。
然而,歼-36凭借超远航程可在美军防御圈外提前占位,利用先进的机载雷达和光电探测系统,率先发现目标。一旦锁定美军预警机、战略轰炸机等高价值目标,即可发射PL-21空空导弹实施超远程打击。
对于第一岛链,歼-36可以从多个方向快速逼近,其3000公里的作战半径使得美军在岛链上的军事基地,包括日本冲绳、菲律宾军事设施等,都处于威胁之下。
以往美军战机从这些基地起飞执行任务时相对安全,而现在,歼-36可在远距离外发动攻击,迫使美军战机不敢轻易起飞,甚至让其部署在岛链上的防空系统难以发挥作用。
而对于第二岛链,美军原本将其作为战略轰炸机等远程打击力量的后方支撑,像关岛基地群就部署了B-52H、B-2等战略轰炸机。然而,歼-36加PL-21的组合让这一战略布局面临困境。歼-36的作战半径使其能进入第二岛链空域,对美军战略轰炸机实施猎杀。
B-52H这类雷达反射面积大的轰炸机,很容易被歼36发现并锁定。即便像B-2这样具备一定隐身性能的轰炸机,在歼-36先进的探测系统面前也无处遁形。一旦美军战略轰炸机试图起飞对我国发动攻击,歼-36搭载的PL-21导弹可在其起飞阶段或飞行途中进行拦截,让美军的远程打击计划还未实施就宣告破产。
歼-36与PL-21的出现,也使得美军基于岛链战略的后勤补给体系面临风险。岛链上的加油机、补给舰等后勤保障平台,在这一组合的超远程打击能力下,生存环境变得岌岌可危。一旦后勤补给被切断,美军部署在岛链上的军事力量将难以持续作战,其精心构建的岛链战略防御体系也将因失去支撑而陷入瘫痪。
歼-36战斗机与PL-21空空导弹的组合若属实,凭借超远航程、超远射程以及先进的作战模式,能从根本上动摇美国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战略防御体系。这一组合,将不仅是中国军事技术创新的成果展示,更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坚实后盾,将让我国在面对外部战略威胁时拥有更多的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