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北京青年检察官助理捐献造血干细胞送出生命“火种”的消息温暖人心。5月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故事中的主人公是27岁的北京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徐梓昊。2018年,在上海华东政法大学读大二的他,在一次献血时看到中华骨髓库的宣传,回去后便主动认真了解相关知识,并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时隔6年,他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通知。那一刻,他很激动的,“终于有机会救人一命了。”2024年10月23日,在爱人的陪伴下,他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向一位中年男性血液病患者送出了生命“火种”。


主动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等待6年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

2018年,徐梓昊还是华东政法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在一次无偿献血时,他在血站看到了中华骨髓库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他当时就咨询了工作人员,得知全国有许多血液病患者在等待配型,但非亲缘捐献者中配型成功的很少,甚至有些患者因等不及而离世。这个情况让徐梓昊揪心,回去之后,他主动查找更多与捐献造血干细胞相关的资料,包括如何成为志愿者,如何捐献,对捐献者身体是否有伤害等。了解清楚后,他来到上海闵行区一个血站,留下了8毫升血液样本,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3年,徐梓昊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后考入北京海淀区检察院,成为“四叶草”未成年人办案团队的一员,如今担任检察官助理。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团队,他说,法律是有力度的,也是有温度的。在工作中,一些未成年人犯了罪,需要用爱心与耐心引导他们走上正途,而他的性格刚好适合这份工作。

去年6月前后,徐梓昊先是接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通知他配型成功的电话。得知他如今在北京工作,上海市红十字会与北京红十字会对接后,他再次接到北京红十字会确认其配型成功的电话。“当时我十分激动,因为等待了6年,我终于有机会救人一命了!配型成功的概率其实很低,都说受捐人很幸运,对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如果不做我会遗憾终生” 写长文告知父母获得支持

回忆起当时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徐梓昊仍很激动,他唯一担心的是,父母会不会不支持。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其实他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时,并没有告诉父母,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后,他第一时间告诉妻子并得到了她的支持。随后,他继续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准备万一父母反对时说服他们。

思虑再三,为打消父母的担忧,徐梓昊通过微信给他们发去一段长长的文字:“2018年献血时我就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北京市红十字会告诉我配型成功的那一刻,我感觉很开心,因为如果能够因此而帮助一名血液病患者战胜病魔获得重生,就是在拯救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也是我人生的闪光时刻……最后我想说,这是我慎重考虑作的决定,如果不做我会遗憾终生,希望你们能够支持我、相信我,我会为我自己负责。”

在微信中,徐梓昊还向父母坦言,起初他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否伤害身体也有过担心,于是他咨询了学医的同学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并查找相关医学论文,从社交平台寻找曾经捐献过造血干细胞的人的经验分享。“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操作技术已经很成熟,捐献后一周内身体基本可恢复正常,红十字会持续回访的捐献者中,目前没有异常情况。我认为这个决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损害。”

徐梓昊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担心的反对和冲突并未发生,父母看到他的微信长文后给他打了电话。“我爸很快对我表达了支持。我妈虽然对我的身体健康表示担忧,但还是很支持我想救人的决定。”


捐献结束收到受捐患者感谢信 “感觉自己做这件事值得”

之后,徐梓昊顺利通过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前的体检。2024年10月18日,他在妻子的陪伴下住进了医院附近的酒店,次日开始打动员针,为造血干细胞采集做准备。10月23日,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他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为一名中年男性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命“火种”,也成为北京市第70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当天,徐梓昊身上穿的是绿色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服装。“看,这件衣服的颜色与海淀检察院未检工作的主题色很像,都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希望。”

从检以来,徐梓昊始终用心用情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参与办理未成年人检察案件100余件,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10余次,帮助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30余名。他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和做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一样,都需要爱心。“从检后,师傅经常对我说,心中没有爱是办不好涉未成年人案件的。”

当单位得知徐梓昊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对此很是支持,还让他捐献完后把身体养好了再去上班。徐梓昊说,捐献当天,除了妻子全程陪着他,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也来看他了。“其实我在捐献前也会担心自己身体,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前一晚没怎么睡好,会紧张。当天采集时,我体型比较胖,一开始血管不好找,扎了好几次,后来护士长过来扎进去了,我才松了口气。整个过程下来算是顺利的,造血干细胞质量也是好的。”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后,徐梓昊收到了受捐患者全家的手写感谢信。在信中,患者的妻子表示,丈夫查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唯一的办法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家里的亲人都没能配型成功,一家人陷入绝望和恐惧,直到听到中华骨髓库有志愿者配型成功,他们才看到了希望。“我们非常激动和感恩,特别特别感恩您,给了我们生的希望。”徐梓昊看着感谢信,感觉自己帮助的不只是一个患者,而是一个家庭,“感觉自己做这件事是值得的,也希望他能早日康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胡克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