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不幸,真的对一个孩子影响非常大吗?
我以前是有所怀疑的,直到我通过《壹次访谈录》看了20岁女外卖员李生的故事。
李生三岁那年,父母离婚。
父母离婚后,父亲没有带李生走,后来即使父亲就住在隔壁村,也从来没有来看过她。
母亲则在离婚后没多久,将李生丢在了姥姥家,不管不顾。
更要命的是,李生的母亲先后嫁了5次,而且每次都害全家做驴。
所以,李生平等地恨每一个爸。
原生家庭的不幸犹如一堆没有营养的烂泥,李生在这堆烂泥里,变异生长。
一个连口水都不敢吞咽的孩子
种子被种下后,慢慢地在泥土里生根发芽,等过上一阵,就能看到它破土而出的样子。
在没有营养的泥土里,破土而出的种子,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李生就是这样的种子。
父母离婚十年后,也就是李生13岁刚上初中那年,种子破土而出,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比如:她觉得口水里含有病毒,不敢吞咽口水,所以每当嘴里有口水的时候,她总忍不住吐出来。
先是吐在纸上,纸用完后,又吐在衣领上。
再比如:她走路的时候,总觉得后面有人跟着她,总忍不住强迫自己往后看。
姥姥带着她去看医生。
医生说她这是“抑郁症和强迫症”。
然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种子被播种到了,“不幸原生家庭”这堆没有营养价值的烂泥里。
从心理学的依恋理论来说,孩子婴儿期时,在照顾孩子的人(一般是父母)的影响下,会形成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混乱型。
这些依恋类型会深刻影响孩子长大后的人际关系。
在不幸的原生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大概率会是焦虑型、回避型、混乱型的依恋模式。
像李生就是典型的同时具有焦虑、回避和混论三种依恋模式。
由此可见,原生家庭的不幸,对一个孩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负重前行,开启自救模式
投胎就像买彩票,有人很幸运,中了头奖,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有人很不幸,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
对于生在不幸家庭里的孩子来说,就不得不负重前行,开启自救模式。
李生在与“强迫症与抑郁症”的较量过程中,取得了革命性胜利。
从学校出来后,李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奶茶店、蛋糕店。
她最喜欢的还是送外卖,因为上下班自由。
空闲时,她还会画画。
应该说,李生的自救很成功。
你看她如今都能面对镜头,接受《壹次访谈录》的访谈了。
然而,我们回过头来看李生的母亲,这显然就是一个自救失败的案例。
李生的母亲离婚后,前前后后经历五次婚姻。
不难看出,李生母亲的每次婚姻,也算是一种“自救”行为。
只是,这种“自救”很失败,不仅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还深深地伤害了李生。
李生在访谈节目中有提到,母亲被丈夫家暴后,舅舅要去给母亲撑腰;丈夫吃软饭,姥姥、舅舅还要从给钱接济母亲。
另外她还说,母亲的每任丈夫,都没有给过她关爱。
这也是她为什么平等地恨每一任爸的原因。
我们虽然无从得知李生的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如此热衷“找男人”。
但是,她的行为背后,定然是在满足某种心理需求。
只是很不幸,她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方式。
被不幸的原生家庭影响后,如何正确自救
自救不是遗忘过去,而是学会与过去共存。
当一个人能说出“我的家庭伤害了我,但我可以选择如何生活”时,也就开启了正确的自救模式。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有句名言:
“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我们有选择的自由”。
弗兰克尔本人正是这句话的实践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兰克尔因为有着犹太人的身份,被关押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还有另外一个称呼——死亡工厂。
这里大约有110万人被杀害。
弗兰克尔的家人几乎全部遇难。
然而就是在这地狱般的环境下,弗兰克尔发现,即使身体被囚禁,人的精神仍然可保持自由。
他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道:“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所以,即使有被原生家庭的不幸所影响。
依然可以作出选择,选择用何种态度和生活方式来“自救”。
-The End - 作者-而这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