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凌晨,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实控线一带爆发激烈军事冲突。两个核国家开始大打出手,都出动了最先进的战机和导弹。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巴基斯坦高级安全消息人士称,巴基斯坦军方击落了五架印度飞机,他称这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空中混战之一。消息人士称,本周早些时候,双方共计125架战斗机交火超过一小时。他还表示,双方均未离开各自领空,导弹交火距离有时甚至超过160公里。

  巴方称击落了印度战机使用的是由中国提供的歼-10CE战机和PL-15导弹。 这一说法很快被环球时报报道,但印度驻华使馆随即公开“打假”,指责报道为虚假信息。

  

  双方大打出手的原因 是一场严重的恐怖袭击。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风景如画的帕哈尔加姆镇发生针对游客的致命袭击。枪手将26名男子,包括25名游客和一名当地骑手,与女性隔离后杀害。

  印度指责武装团体制造了此次袭击,并声称这些团体得到了巴基斯坦的支持。巴基斯坦否认与此次袭击有任何关联。随后双方越吵越凶,最终上升到动用导弹和战机。

  

  

  这里面真真假假很难辨别,不过印度官方也没否认自己战机被击落。纽约时报、CNN都报道了印度战机被击落的消息。所以,印度这次肯定是吃了亏,而且看上去还不小。

  这场冲突的根源是恐怖主义袭击,这更值得国际社会正视。任何国家都有责任保护其公民免受暴力袭击,任由跨境极端组织活动,无疑是在为更大规模的冲突埋下伏笔。

  对恐怖主义的打击不该因地缘偏见而模糊。在这一点上,应该毫不含糊地支持印度。

  不过印巴之间的矛盾已是历史常态,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分子为何突然袭击印度,这里暂且不作剖析。

  这一次,我们更应关注冲突背后的中印战略关系。

  中国长期称巴基斯坦为“巴铁”,不仅因为历史情谊,更因为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对抗在战略上缓解了中国的南亚压力。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敏感,甚至在1962年爆发过热战,至今边界争议仍未解决。

  中印之间的博弈,不是简单的邻里不和,而是存在着长期的结构性矛盾。两国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也都肩负大国崛起的目标。在边界、市场、话语权、资源通道等方面,两国几乎在每个关键节点上都存在交集乃至对立。

  至今未定的2000多公里边界,就是这种矛盾最直观的体现。反观中俄、中越,甚至朝韩,敏感地区的边界都已有阶段性谈判成果。

  唯有中印,问题长期拖而不决,根本原因并不是技术层面的谈判难度,而是两国都不愿在战略空间上退让。

  印度掌握印度洋制海权,是南亚海权的核心支点。而中国从瓜达尔港到缅甸管道,再到斯里兰卡港口,一系列海上战略通道都必须穿越这一敏感区域。这让印度对中国“南下战略”高度警惕,也直接促使它在马尔代夫、安达曼群岛等节点布局反制。两国间的海上竞合,早已超出地缘范围,逐渐上升为区域秩序之争。

  

  从历史行为上看,印度也并非什么小白兔。自独立以来,印度陆续吞并锡金、控制不丹外交、干预尼泊尔政局、介入斯里兰卡冲突,对周边小国一贯采取强势姿态。2020年,中国和印度也在边境爆发过冲突。

  印度国内也并不稳定。多民族、多宗教、巨大贫富差距、地方分离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交织,使得它内部张力极强。这种结构下,外交就会成为释放内部压力的出口,让边界紧张也就成了政权稳固的某种工具。

  印度这个国家确实挺有意思。它的做事方式很抽象,风格飘忽不定,时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民族主义情绪容易被迅速点燃,政治表态与实际行动之间反差巨大。在区域秩序中,这种不稳定制造者角色的存在,对任何邻国而言都是长期压力。

  正因为如此,中国从来不敢轻视印度。虽然网络舆论中轻视印度成了一种流行,但在国家战略层面,中国一直非常清醒。对印度的认知是“不可低估、不可放松”,这与对越南曾经的判断高度相似。

  上世纪70年代末,越南仗着苏联撑腰,自诩世界第三军事强国,野心勃勃,试图统一中南半岛,直接威胁我国西南边境。当时外界普遍认为,中国不会贸然出兵,甚至猜测中国不敢承受与苏联同时开战的压力。但中国还是果断出手,中越战争爆发,随后十年边境轮战,逐步消耗了越南的扩张能力。

  中国历史上对此类威胁的处理方式一贯明确,在局势尚不危急时先发制人,防患于未然。隋唐灭高句丽,清朝三世平准噶尔,李世民讲“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之忧”,这种战略逻辑穿越千年依然成立。

  对印度,也必须保持类似思维,不能神化,但更不能当笑话看。毕竟,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科技和制造能力正在稳步提升,欧美资金和技术不断流入,其年轻人口结构更是决定了它的增长窗口仍然持续开放。假以时日,印度势必会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关键一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冲突爆发后,中国社交平台上迅速掀起一阵“武器民族主义”的热浪。因为巴基斯坦使用了中国产的歼-10CE战斗机和PL-15导弹,不少账号开始刷屏:“中国武器无敌天下”“中巴联手吊打印度”“歼-10打爆阵风”……

  尤其在多条网传视频和未经证实的新闻中,出现了“印度阵风战机和苏-30MKI在空战中被击落”的说法。一些媒体和自媒体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叙事,甚至以“中欧、中俄武器在实战中分高下”作为标题炒作。这些内容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不少网友情绪高涨,把这场冲突看作中国装备在海外实战封神的机会。

  但必须指出,这类传播多数未经过官方确认,很多素材源于匿名社交账号、模糊画质的视频或片段剪辑。有的甚至是旧素材二次包装。

  国产装备性能提升值得肯定,中国这么多年在武器装备上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舆论情绪,其实更像是一种虚幻的心理代偿。它无法真正替代理性的军工信心,更掩盖不了内部现实中我们仍需面对的深层问题。

  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虚荣。武器是国家力量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在不打仗的和平时期,构建出一个真正让人安心、可持续、愿意留在这里生活的社会体系。

  这恰恰是中国当下面临的真实困境。一边是新能源汽车独领风骚、歼20成军、制造业天下第一、经济体量全球第二;另一边却是企业家跑路、资本外流、社会集体焦虑。

  国家的硬实力在增强,但社会的信心却没跟上。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嘴上爱国,脚下移民?为什么明明GDP破百万亿,依然有那么多人在焦虑未来?这背后,是对制度、法治、教育、医疗等软实力不足的深层担忧。

  印巴交火是否会升级成大战,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中国而言,更值得关注的不是边境线上传来的枪声,而是我们内部有多少人真正相信自己的未来就在脚下这片土地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