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参加企业家博鳌论坛时,我引用了王传福的观点“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并且我提出来:2025年,是全民智驾元年,下半场正式拉开序幕了,理由有三:首先2024年新造车经过了洗牌已经从高峰时期的487家降到了40多家,同时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并且具备L2级智驾的新车渗透率也超过了50%。
转过年来,比亚迪就发起了智驾平权运动,长安、吉利、奇瑞、广汽等老牌车企也发布了自己的智驾系统。全民智驾元年,果不其然被我言中了。
上半场的资本宠儿是能源企业,像宁德时代、比亚迪,那么到了下半场,智能化浪潮下,资本聚光灯又会打向谁呢?
答案不用猜了,就是智能驾驶的系统解决方案商。它们掌握着决定汽车“智商”高低的关键技术,尤其是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智驾芯片。
你可以把智驾芯片想象成电脑里的英特尔、AMD,它是整个智驾系统的算力基石。随着智驾等级从L2向L3、L4升级,市场对芯片算力的需求自然也大幅增加了。一台车所需要的芯片不仅数量更多,性能要求也更高,单车的芯片价值自然水涨船高。
这时,有一家公司已经站在了聚光灯下,为众车企所追捧,它就是地平线。
地平线的创始人余凯是嘉宾商学的校友和导师,他也在2017年做客过我的商业纪实访谈节目《我有嘉宾》。那时地平线刚成立两年,国内的智能驾驶浪潮还在潜伏期。
余凯的创业是极具前瞻性的,很早就给到自己做“智能驾驶计算方案提供商”的定位,也就是给智能汽车造“大脑”。
不仅做硬件,地平线也做配套的软件和算法,提供的是一整套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的解决方案。他们是中国首家实现车规级智能芯片前装量产的企业,跟大众、上汽、比亚迪、奇瑞、一汽、长城、吉利、理想、蔚来等等主流车企都建立了深度合作。王传福那个新能源汽车上下半场的观点,就是在给地平线的发布会站台时说的。
成立十年来,地平线已经完成了十几轮融资,去年登陆港交所,被誉为“港股年度最佳IPO之一”,是2022年以来,港股最大规模科技IPO,从发行价3.99港元,一路最高涨到10.38港元。
地平线为什么这么“备受关注”呢?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自然是因为它站在了“水大鱼大”的万亿赛道的最上游,时来天地皆同力。
传统的汽车产业链中,像博世、大陆这些Tier 1巨头是很强势,但最终话语权还是掌握在大众、丰田这些整车厂手里。供应商基本上是围绕着主机厂的需求转。
但在智能汽车时代,游戏规则变了。谁能掌握核心芯片和软件算法,谁才能真正决定产业技术的迭代与发展方向。就像智能手机,安卓和iOS生态,还有高通的骁龙芯片,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手机的性能和体验。
现在智驾已进入全面普及期,级别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中间所产生的算力需求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指数级飙升。
L2可能只需要几十TOPS 的算力,但L3/L4往往需要几百甚至上千TOPS,这直接打开了高性能AI芯片市场的巨大空间。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
第二,智驾的赛道红利之外,地平线要靠核心价值说话,才能在万亿智驾赛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从一开始,地平线就选择了最难走的路。
他们自主研发了专为智能驾驶场景优化的智能计算架构,取名叫BPU。这个名字很形象,B就是Brain,他们要打造汽车的“智能大脑处理器”。
这个自研架构有什么优势呢?相比于通用的GPU或者其他架构,BPU在处理智能驾驶中常见的图像识别、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等任务时,具有更高的有效算力利用率和更优的能效比。简单说就是干活效率更高,而且省电。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底层架构,就掌握了技术迭代的主动权,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从2019年量产中国首款车规级智驾计算方案征程2开始,地平线几乎每隔一到两年就推出一代重磅新品。
去年发布的征程6系列,就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组建一个芯片家族,包含从低到高的多个版本,比如征程6B、6E、6P,算力覆盖从十几TOPS到旗舰版高达560 TOPS,支持高中低全阶智驾计算需求。
目前征程6系列累计获得了超20家车企及品牌的平台化合作,2025年起还要推动100款中高阶智驾车型落地,是行业里的当红炸子鸡。
而在当下竞争最激烈的高阶智驾上,地平线早在去年就拿出了大杀器HSD,这是基于前沿智驾软件算法,搭配征程6旗舰芯片打造的软硬结合高阶智驾系统。
我翻译一下,就是有了这套智驾系统,智能车可以秒变十年驾龄的本地老司机。
除了自己出方案,地平线还能帮车企做各种定制套餐。他们有一套完善、易用的开发工具链和平台,车企可以自己选合作方式:技术强的车企,可以只拿地平线的芯片和工具,自己搞算法;想快速落地的车企,直接用地平线的基础算法,自己再加工上层功能;需要深度支持的车企,能和地平线一起开发,打磨最优方案。这种模式就像找了个 “技术合伙人”,帮车企省时省力。
最后,用长期主义的眼光看,地平线还拥有持续的“造血”能力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首先,收入结构多元化。
除了向客户销售芯片硬件,地平线还通过授权自家的算法和软件来获取收入。比如,车企每卖出一辆搭载地平线智驾方案的汽车,可能就需要支付一定的软件授权费用。这样一来,地平线就有“芯片+授权+服务”等多种类型的收入。
其次,对于任何一个商业模式而言,拥有可持续的顾客终身价值转化力,很重要。
一旦一家车企选定了某个芯片平台,并投入了大量工程师和时间去做软件开发、测试、适配和优化,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积累和产品特色。这时候,如果想换一个平台,那几乎相当于推倒重来,迁移成本极高。所以客户一旦来了,就进入到了蓄水池中。
同时,地平线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围绕其BPU架构和征程芯片的中国智驾生态护城河。
越来越多的车企、供应商、算法公司、工具链伙伴都在加入到地平线的生态中来,在这里合作、创新,共同把蛋糕做大。就像安卓和iOS生态,一旦建立起来,就几乎牢不可破。
最后,地平线的想象空间不止于汽车。
虽然目前它90%以上的精力都聚焦在汽车主战场,但别忘了,它的核心能力是高效的边缘AI处理。这种能力完全可以迁移应用到更广泛的物联网场景,比如机器人、智能家居等等。地平线的名字 Horizon Robotics,愿景就是要赋能智能汽车和机器人,让人类生活更安全、更美好。
作为中国本土智驾计算解决方案的领军者,地平线的稀缺性和战略价值不言而喻。2025年,AI的商业化应用才刚刚开始,地平线的未来依然看不到尽头。
作者 | 吴婷
嘉宾商学创办人吴婷
参考资料:
[1]吴婷对话余凯:挑战巨人,你要站在他的射程之外.我有嘉宾.2019@李加亮
[2] 地平线余凯:技术从来没有成为过护城河.嘉宾商学.2023
[3] “超级独角兽”,今日上市.上海证券报.2024
[4] 地平线余凯:跨越拐点,开放共赢加速智驾平权.地平线官网.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