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则有关埃及金字塔发现“地下城”的新闻引发考古界广泛关注。

一个以意大利科学家为首的科研团队宣称:

他们在埃及吉萨金字塔群的哈夫拉金字塔下方发现了一处疑似“庞大地下城市”的神秘结构,包括藏有巨大石灰石的平台,还有8条直径在10米到12米之间的巨大圆柱状深井。

这些井壁就像旋转楼梯,直达地下约650米处,甚至可能连接着更深的水流通道。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距离地面1200多米的深处,雷达扫描出来的图像竟显示有“复杂发光体”,其振动频率跟地上的建筑截然不同……


科研团队发表在期刊上的相关图示

虽然这一堪比科幻小说的新发现目前尚存争议,但有关地下世界的想象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也激发着源源不绝的创造力。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里,有关地下的三个“任务”反复出现:埋葬珍贵的东西、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处置有害物质。

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安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隐秘的人性和漫长的文明。

无法企及的深处

我们每天都在地面行走,却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人们也早就意识到:我们对深海和地层深处的了解,远不及茫茫宇宙与头顶星空——

虽然无论海洋和地下都距离我们要近得多,至少是在同一颗星球上。

太空虽然遥远,终究是一片真空;而沉甸甸的水与土,则有效地阻隔着我们的视线和用于探索的各种机械。

地壳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层,也是地球的“外壳”,分为上下两层,上部地壳主要为花岗岩层,下部地壳主要为玄武岩层。地壳的大陆部分平均厚约33千米,海底部分较薄,平均厚约七千米。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图虫创意)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是地幔,平均厚度约为2870公里。地幔也分为上下两层,在上地幔分布着一个呈部分熔融状态的软流圈,其深度在60-400公里左右,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从这里发源。

地球的中心部分为地核,也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则是致密的金属固体物质——这只是推测,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而推测的。

剑桥大学教授罗伯特·麦克法伦在他的著作《深时之旅》中写道:在人类文化史中,人们似乎对地面以下的空间有种由来已久的恐惧与厌恶。死者在地下埋葬,而光明无法抵达那里。


“特意把一件东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工夫的。正是由于进入地下的困难,长久以来,地下世界便成为一种象征,代表不可说、不可见的事物:失去、悲伤、深藏在头脑中的模糊想法……”

还有秘密。在古老的神话中,有关过去、来世与死亡的秘密都藏在地下。

创作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中,主人公吉尔伽美什的挚友恩奇都在梦中进入地府,看见地府的女王在读一块泥板,每个人的命运都已经在泥板上写好。在恩奇都去世后,吉尔伽美什也是穿过一条长长的黑暗隧道,进入地下世界去寻找有关永生的秘密。



类似的故事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中一遍遍出现,它们都暗示着某种悖论:黑暗可能带来洞察,下降之旅或许通向启示而非丧失。在几乎所有末世废土的幻想故事里,当地面已被核冬天和辐射尘笼罩之时,人类唯一的藏身之处,就是深深的地堡。

科拉半岛上的“地狱之门”

没人知道地球内部深处究竟有什么,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就像在西瓜的表皮上用头发丝那么细的小针轻轻戳了一下。

就这“轻轻一下”,花费了一个国家将近20年的时间。

1970年,苏联在靠近北极圈的科拉半岛上启动了一个超深钻井项目。在冷战背景下,除了争先恐后上太空和登月之外,向着地下探索也是一个方向。

这个钻井的“小目标”是希望能挖穿地壳,到达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也就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


已被废弃的科拉超深钻井封口处

最初一切进展顺利,技术团队分两个阶段,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不断下探,在井底高温和高压的极端条件下,于1979年6月钻到了10636米的深度,打破了之前由美国保持的9583米纪录,正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深的超深井。

此后,从10636米钻探到12262米,则又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再往后,更深一步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任务:高温和致密的岩层让设备损耗极为严重,政府随后以经费不足为理由停止了这一项目。

不过,虽然停止了钻探,但此后针对科拉超深井的资料和数据研究仍持续了数年,直到2008年井口被彻底封闭,基地也从此废弃。

在那之后,一个被称为“地狱之门”的恐怖故事渐渐开始流传——

在这个故事里,科拉超深钻井被12吨重的钢制大门封闭了洞口,周围20公里内禁止任何车辆、行人、飞行器进入。2002年,由多国组成的联合考察小组再次进入这一区域后,震惊地发现:钢制大门已经被打开,且表面严重受损,洞内飘出蓝绿色烟雾,深处隐隐传出类似人声的哀嚎与惨叫,甚至还有从洞内飞出的类似蝙蝠的怪物等离奇细节。


常被误指为科拉超深钻井的图片

许多自媒体文章中,还为这个故事搭配了图片,图片其实是西伯利亚的一个钻石矿洞(见上图),直径足有1公里多,而真正的科拉超深钻井直径只有20多厘米,不过脸盆大小。

这个小小的科拉超深钻井,目前仍是地球表面垂直距离最深的人造物。在它之后钻出的两口超深油井虽然总长度更长,但因为存在一定的水平位移(相当于有斜度),所以严格说来还不能算超越了科拉。

科拉超深钻井也依然是迄今世界上最深的纯粹以科研为目的钻探井。它帮助人们窥探到了丰富多彩的地下世界——地表以下6000米处微小的浮游生物化石,保存得完好无损;岩层深处的水,应该是矿物里的氢和氧直接生成;地下3000米处获取的岩石成分,同月球车采集的月球土壤成分基本一样……

关于地球深处的世界,我们依然所知甚少。

巨龙穿行于微光之城

不管你玩没玩过游戏,或许都听过一个叫《龙与地下城》的名字。这本是一款广受欢迎的桌游,后来被陆续开发了同名网络游戏和电影等。

那你有没有看过马伯庸的《龙与地下铁》呢?在这个故事里,主角也是哪吒。与《哪吒2》中那个魔童相比,这个故事里的哪吒是一个天真又勇敢的孩子,他在长安城的地下发现了一群龙。

这就是长安城的地铁。


“龙地铁”进站的时候场面是这样的——“硕大无朋的龙头从黑暗的山洞里探出来,龙头在平台侧面的圆筒隧道里缓缓前进,龙鳞闪着微微的金光,整条身体摆动着……哪吒注意到,这条龙是悬空的,下面的几只爪子悬在离地面一丈左右高的地方。气流变得急促起来,站在平台边缘的人们纷纷压住帽子,免得被吹飞。”

当乘客们纷纷骑上这条龙之后,龙身上的鳞片就会片片竖起,鳞片边缘被刻意磨平,还用棉布包裹住,刚好适合一个人坐下。哪吒不由得开始思考:它们整天就在这些黑洞洞的隧道里穿行吗?无法飞上天空翱翔?

哪吒悄悄跟着一条巨龙进入了“地下铁”的中转站:一个硕大无朋的地下洞穴,洞穴壁上镶嵌着无数夜明珠,还有许多标记着数字的隧道口。

洞穴正中间则是一个巨大铜柱,柱体由无数彼此嵌合的齿轮构成,上面密密麻麻锁满了巨龙,龙的尾巴上缀着的几百条锁链密布在整个洞穴空间,纵横交错如一大网。

它们都是被束缚的巨龙,而哪吒最终帮助它们获得了自由。


与浪漫的东方想象相比,西方的地下世界总体显得更为严酷。在尼尔·盖曼的《乌有乡》里,当你从裂缝中落入伦敦的地下世界,你就从原本那个“正常”的世界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在2012年的现象级科幻小说《羊毛战记》中,144层的地堡里,秩序靠一系列谎言和严酷规则维持,和“出去”有关的一切都成为致命禁忌……

当然,希望总要有的,科幻电影《微光城市》(City of Ember)中的地下城,大约是最美丽的一个:巨大洞窟中密布着星星点点的灯光,像被微微照亮的深海,整个城市仿佛笼罩在永恒的暮色中,给人莫名的安宁感。


《微光城市》剧照

没人愿意永远生活在地下,但地下是所有人最终的归宿。在那个世界里,长久地安置着我们所恐惧和想要丢弃的,也安置着我们所深爱和想要保存的。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曾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