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四大野战军中,第二野战军(刘邓)、第三野战军(陈粟)、第四野战军(林罗)均形成了军政双领导的核心架构。

虽然这其中第三野战军(陈粟)是陈毅一人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但是日常工作分工其实还是粟裕负责军事指挥,陈毅负责政治工作。

唯独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这支部队长期由彭德怀一人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总也因此一直没有搭档。

四大野战军,为何就彭总没有搭档呢?是中央不愿意配还是彭总不要?



02

我党的人民军队自三湾改编后,就确立了“党指挥枪”根本原则,也是人民军队保持战斗力的根源。

此后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一直都保持着“军事主官+政治委员”的双首长制度,两人平级。

在这种制度下,军事主官专注作战指挥,政委负责思想动员、组织建设及地方政权配合。



如邓小平在中原野战军既统筹战略决策,又主导大别山根据地建设,刘伯承则专注负责中原野战军的指挥。

再比如东北野战军就是林总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罗荣桓元帅则负责东北军区的建设、新兵训练、土地改革地方政权建设等。

林彪精于战术却疏于协调人际关系,罗荣桓的政工能力恰好弥补这一缺陷,二人合作使四野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攻坚铁拳”。



陈毅与粟裕的组合中,陈毅一方面确保了华东野战军与党中央的战略协同,另一方面确保了华野中新四军和八路军两大部分的协调,而粟裕的军事天才得以充分发挥

可见双领导制度确实有其精妙性,但是西北战场为何不给彭总配一个政委呢?这其实主要源于西北战场的特殊性。

彭总不需要搭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西北野战军选不出一个足够给彭总搭档的政委。



03

西北野战军最早诞生于晋绥根据地的陕甘宁联防军。

1947年胡宗南大军进攻延安时,西北野战军仅有兵力三万余人,装备落后、弹药匮乏,平均每支步枪子弹不足30发。

敌我双方兵力差距几乎达到了十倍之差,而且西北部队来源多元,包括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野战军及地方武装。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强势的领导人统一领导,而且西北地区在根据地几乎丧失的情况下,军事行动与政权重建必须高度统一,也就没必要分散指挥权。



更关键的是西北野战军早期就几万人,以彭总的能力完全可以全面指挥,根本不需要有人帮忙。

1928年彭德怀平江起义创建红五军,与滕代远形成早期搭档,但1934年后彭德怀开始频繁军政一肩挑。

彭德怀是真正的军政全优超级统帅,一个人完全可以负责西北战场,陕甘宁根据地被分割后也没有太多地方军区事务要负责。

彭德怀直接领导地方政府,避免“军事-行政”沟通损耗,能够最大限度的集中所有力量统一作战。



另一方面也是在于西北野战军实在缺少能和彭总搭档的人,中原野战军的邓小平、东北野战军的罗荣桓都是元帅资历因此才可以和元帅搭档。

华东野战军粟裕都只是副司令,其实也是陈毅军政一肩挑的。彭总也是一样,西北野战军别说元帅资历的政委,就是大将资历的政委都没用。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强行拉上去一个上将甚至中将资历的政委,其实对彭总和西北野战军都不好。

因此最终西北野战军成为了彭总一个人发挥的舞台。



04

事实证明中央的选择是正确的,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不仅是军事元帅,同样也是政治元帅。

西北战场上的“彭德怀模式”,是战争艺术与政治智慧结合的典范。

在胡宗南重兵压境、根据地支离破碎的绝境中,彭德怀军政全才的极致发挥造就了西北战场的坚持。

正如1949年兰州战役后习仲勋所言:“若无彭总独掌全局,西北解放恐迟三年。”。

在彭德怀的率领下,西北野战军面对着绝对的敌我实力仍然苦苦支撑甚至能够不断壮大,直到最终迎来了解放的契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