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早晨,当大多数人沉浸在“五一”假期的愉悦放松之中,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金才和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有关人员便已赶赴阜阳,开展小麦抗旱技术指导。此后,他们又前往亳州、淮北、宿州、蚌埠等地,实地了解小麦长势、土壤墒情、抗旱浇灌等情况。
“要想小麦产量高,小麦的亩穗数至少要达到45万穗,单穗的结实粒数要达到38粒甚至是40粒。在保证后期用肥、灌溉充足的情况下,小麦的千粒重需要在45克以上,才能保证丰产丰收。”在宿州的一块农田旁,李金才时而俯身拨开麦丛察看墒情,时而手持麦穗端详,并为当地小麦抗旱工作分享经验和支招。
“你看,这块田里的小麦长势就很好。”在濉溪县,李金才拿起一株麦穗察看小麦长势,“明显是因为之前田管到位、水肥充足,小麦的抗寒性、抗倒性也比较好。”
沿途的绿色麦浪,正经历着旱情考验。去年冬天以来,安徽省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土壤墒情不足。今年4月以来,安徽省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持续高温少雨,给小麦灌浆带来不利影响。
面对旱情,安徽省各地正多措并举,抓好小麦等作物田间管理,力保夏粮丰产丰收。“五一”假期,淮北、淮南、宿州、蚌埠、滁州、亳州、阜阳的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及省农业农村厅下派的工作组放弃休息,均在田间地头组织抗旱工作,抢抓小麦灌浆窗口期,科学防灾减损。
蚌埠设立市级农业抗旱工作专班,农业、财政、水利、气象、供电等多部门通力配合;在蒙城县漆园街道,当地通过大中沟清淤、新挖灌溉井等措施,解决水源问题;凤台县择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制定个性化的抗旱浇水方案,指导农户科学浇水、合理施肥……
近日,在全椒县武岗镇康合村,新铺设的输水管道内的灌溉用水汩汩流淌,十几名农户正挥锹疏通沟渠。“现在水流顺着管道直通田里,省心多了!”看着新修的混凝土输水渠,当地种粮大户陈玉发说。
去年冬天以来,武岗镇发动党员群众200余人次,清理沟渠淤堵点,修复破损渠段。通过新建蓄水池、整治塘坝等措施,抗旱蓄水能力大幅提升。该镇还印发《抗旱服务手册》,应急取水点、24小时值班电话标注得清清楚楚,并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一定抗旱补贴。
面对旱情“大考”,作为农业“国家队”,安徽农垦所属各农场精准施策、多方联动,打出抗旱保苗“组合拳”。例如,夹沟农场成立抗旱突击队,通过党员带头包片、职工分区协作,实行“三班倒”工作机制,依托移动泵车和临时输水带,浇灌万亩麦田;阜蒙农场启动抗旱应急预案,针对小麦不同苗情、墒情特点,科学安排灌溉计划,开启排灌站闸门调水,合理调配机械,让小麦得到适度灌溉;潘村湖农场及时调度抗旱水源,发挥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的优势,通过喷灌、滴灌、渗灌等方式抓紧开展抗旱作业,为取得午季丰收夯实基础。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安徽省申请中央抗旱资金10150万元,4月底已全部拨付至相关县区。与此同时,省级层面也统筹资金超4500万元。
此外,省农业农村厅日前还印发《小麦中后期田管暨抗旱夺丰收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切实加强田管、全力抗旱,各部门要协同配合,加大水源、抗旱器械调配力度,做好技术服务指导,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开展抗旱互助,确保夏粮丰收。
5月5日,安徽省多地迎来降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粮食主产区的旱情,但抗旱夺丰收的弦仍不能松。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表示,将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树牢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有水调水、无水打井,有旱必抗、有苗必保”,主动担当作为,强化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确保抗旱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为夺取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许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