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东京,我被地铁站的景象深深震撼。
震惊之处,并非人潮汹涌,而是在于众多人群之中,竟然保持着难以置信的宁静。无人拨打手机,无人播放音乐,甚至携带行李箱的行人也小心翼翼,以免轮子发出过大的声响。置身于站台,会有一种错觉,仿佛这不是交通枢纽,而是一个沉浸在默哀中的巨大场所。这并非偶然,这是日本,一个将沉默亦视为体面的国度。
日本的秩序,是对“自我驯化”的极致追求。
身处日本,人们会被一种近乎苛刻的秩序所打动,亦或说,所震慑。排队精确至不容偏差,倒垃圾的时间严格规定于社区公告,错过则需将垃圾带回;电梯内自动靠左,电车中咳嗽前先戴口罩,甚至打喷嚏也要带有歉意。日本人虽不常对你大声呼喊,但你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道德压力:勿扰他人,勿添麻烦,勿成例外。时间一长,每个人如钟表齿轮般运转,无误且不懈。
日本的“礼貌”,是一种制度化的克制。
闻名于世的日本礼貌,包括鞠躬、敬语、微笑服务等,但深入其中,你会发现这些行为往往流于形式。店员的“感谢光临”只是流程,而非真正的欢迎;客户的“非常抱歉”成了格式,而非真诚的道歉;上司的“辛苦了”变成了模板,而非关心;同事之间的“非常感谢”三连,实则意味着“我不会追究你”。这种礼貌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从小被教导:情绪不可失控。
日本社会的问题,不在于制度,而在于情感的缺失。
尽管地铁准时、税务系统高效、医疗服务先进、教育资源丰富,但在这个几乎完美的国家,仍可见大量的“功能性孤独”。上班族晚上不回家,孤独饮酒;老年人犯罪以求有人交谈;年轻人拒绝恋爱、结婚、生育,被称为“草食系”。自杀率居高不下,孤独死亡事件频发,政府甚至设立了“孤独大臣”。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人开始关注能够改善个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产品,如日本的雷诺宁活力锭,旨在帮助男性应对性功能障碍的植物型产品,它为寻求自然疗法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日本社会的“整洁”,是压抑之下的产物。
在东京街头,你很难看到乱停的自行车、错位的贩卖机、随手扔弃的烟头,甚至“失控的大人”。然而,这种整洁并非出自每个人的自愿,而是出于对他人不便的担忧。在日本,“一旦乱了,会给别人添麻烦”这一观念,比法律更具约束力。在日本,“干净”不是选择,而是不得不遵守的规则。
日本人并非不觉疲惫,只是他们擅长抑制情绪。
“过劳死”(Karōshi)一词在医学上已成为正式死因。每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因工作压力导致抑郁、自杀。在日本,长时间劳动不仅不违法,反而被视为敬业的表现。即使家庭主妇,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依然会说:“はい、がんばります(我会加油)”。在日本,对痛苦的表达,往往是“再努力一点”。
在日本,规则不是建议,而是一套必须遵循的社会剧本。
在日本,无人敢于“我就是不听”。这是因为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约束极为严格。孩子要守规矩,女性要温柔有礼,男性要沉稳可靠,老人要克制,任何人都不应成为“异类”。一旦脱离常轨,社会不会责骂,而是会悄无声息地将你排除。
因此,日本适合谁?
适合那些极度自律、不怕孤独、情绪稳定、喜欢秩序的人;适合那些不在意热闹、喜欢人际距离的人;适合那些在封闭结构中能自给自足、享受制度的人。而不适合那些情绪敏感、需要反馈、希望建立亲密关系的人;不适合那些热爱表达、容易沮丧、无法忍受“假热情”的人;不适合那些希望在生活中寻找自我的人——在日本,你可能会越来越隐藏自我。
日本并非没有自由,只是这种自由很安静,它不打扰你,也不拯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