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心桥校区的老教师站在校门口叹气,搬迁的传闻传了十年。2025年5月初,江宁开发区突然放出消息,三江学院开工建设要加速。可校园论坛里炸开了锅,有人翻出2023年土地被标闲置的旧闻,问号一串接一串。



这事得从2015年说起,省发改委当年批了迁建项目,全校都盼着搬新址。

江宁正方新城的吉山基地,1028亩地划给学校,规划图上的图书馆比老校区大五倍。谁知道2023年底,四幅土地突然被列闲置,网友炸开了:“是不是没钱买地?

项目要黄?”学校工作人员当时急着辟谣,说手续在办,计划没变,可工地始终没动静。直到2025年这次通报,成立了专门的推进组,定期会商盯着开工,风向才转了。



新校区总投资60多亿,光地下车库就8万多平,能装下整个老校区的师生。

但师生心里各有算盘,老教师舍不得铁心桥的梧桐树,说这儿有二十年的回忆。年轻学生却盼着新宿舍,听说规划里有带独卫的双人间,比现在的八人间强太多。

周边居民更关注配套,有人在业主群嘀咕:“大学搬来,商业能不能跟着起?



别又空一片。

”争议点绕不开时间线,从2015年立项到2025年再推进,整整十年卡在哪儿?有业内人私下说,土地手续复杂,民办高校自筹资金压力大,中间政策也有调整。但规划图上的科研用地挨着吉山软件园,产学研结合的饼画得不小,企业等着人才呢。

再看南京这几年高校外迁潮,南医大、南工程都搬了,主城土地腾给产业,这是大趋势。三江学院老校区26平方公里地块,未来要做国家级电子信息基地,铁心桥要变产业高地。可搬新址意味着远离市区,家长担心孩子外出不便,学生怕实习路上多花两小时。



数据摆那儿,新校区能容2.

4万名学生,建筑面积77万方,相当于100多个标准足球场。但建设工期27个月,现在开工的话,最早2028年才能入驻,在读学生等不到了。有毕业生留言:“我们都工作三年了,母校还在搬与不搬之间打转,真是魔幻。

”我个人觉得,高校搬迁从来不是简单的挪窝,牵连着上万师生的生活,牵动着区域发展的棋子。现在政策推着往前走,资金、土地慢慢理顺,可配套设施能不能跟上?



师资队伍会不会波动?

这些问号悬在半空,就像吉山基地的工地,围挡还没搭起来,期待和担忧先堆成了山。农谚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学校是长远事,可十年筹备也让人心生焦虑。

看着效果图里气派的教学楼,再瞧瞧老校区斑驳的墙面,盼新盼旧都是情怀。只希望这次推进不是空响,让规划图上的线条早点变成实实在在的楼房,别让期待成了空等。



留白的是,这60亿资金缺口到底怎么填?后续招生会不会跟着新校区有变化?这些都得看接下来的动作。

但有一点清楚,高校搬迁背后是城市资源的重新洗牌,三江学院的动向,折射着民办教育发展的艰难与希望。不管怎样,开工建设是个盼头,就像春耕时节播下种子,能不能丰收,还得看后续的照料够不够用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