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 no,脖子哥我好像吃回旋镖了。
前段时间咱们不是写了 SU7 Ultra 的挖孔碳纤维机盖产量低嘛,当时大伙都认为它的机盖是完完全全打通的异形件,加工难度极高,难产也是应该的。
参考迈凯伦W1前机盖各种风道设计
结果,这几天小米开始陆续交付之后,车主们 “惊奇” 的发现,军儿,你这不对啊。
SU7 Ultra 的碳纤维前机盖乍一看就是纯纯的装饰,表面硕大的风道,实际上下面只有一个小小的通风口连接到舱内。而前机舱与前保险杠的进气口也隔开了,没有连通。
通风口盖板
SU7 Ultra 选装碳纤维机盖后内部结构
一些车主在机盖上摊上纸巾,拿鼓风机吹风道,纸巾纹丝不动;往风道里喷烟雾,机舱里依然没啥动静。在这些简单的测试里,起码肉眼可见的贯穿风道是不存在的。
难道,车主们花 4 万 2 买的碳纤维机盖,除了整车减重 1.3 kg 之外,就一点别的作用没有,纯纯心情件?
而当初宣传的时候,SU7 Ultra 的碳纤维机盖可是说 “完全复刻了 SU7 Ultra 原型车,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大伙可就指望着原型车那夸张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呢,现在多少有些让人失望了。
于是,这几天的舆论炸了。
不过咱们回过头来认真看看,这块机盖你要说完全不值,那倒也不至于,功能性也是属于一个 “如有” 的状态。
反正咱们都是吃瓜群众,接下来一起看看这挖孔机盖到底有啥用。
一般来说,这种夸张的空气动力学套件,我们以前都是在燃油超跑上见得多。
而它们之所以搞这么帅,最容易想到的原因就是万物都得卷的散热。
内燃机如其名,汽油在发动机缸体内不断燃烧推动活塞工作,燃烧室的温度破千那都是轻轻松松,即使有发动机罩着,我们的家用小车整个发动机舱内也能达到 8、90℃ 的高温。
而超跑那一个个大 V8、大 V10 的就更夸张了,据说布加迪威龙的 W16 发动机,散发的热量相当于 100 个普通家庭的供暖,当初他们在测试的时候,差点连自家厂子都给烧了。。
所以,燃油车尤其是超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散热的机会,而这种前机盖的通风口可以利用文丘里效应(收窄出口增加流速),提高散热效率,自然承担了部分散热的功能,保时捷 992 GT3 RS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992 GT3 RS 不像一般超跑那样在侧面加上两个散热器,而是将它们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中央散热器,所以整个车头几乎都是散热的进气口。
空气流经散热器后,再通过机盖上方两个相对较小的通风口,将热空气压缩后快速排出去,提高散热效率。
不过,只是保时捷 992 GT3 RS 倾向于提高散热效率,其实前机盖通风口还有别的作用,那就是增加下压力。
这玩意在飞机上叫 S-duct(S型管道),在车上最早应用的话还得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的莲花赛车,对,还是那个玩空气动力学的莲花。
众所周知,流速越快压强越小,一辆汽车快速行驶的时候,上方的表面积比起下方平整的底盘必然更大,上面快下面慢,车头的压强差会形成一个升力。
所以,如果工程师没设计好的话,那就是勒芒赛车名场面,跟飞机一样直接起飞。。。
本事故车手人没事,大伙笑的时候不扣功德。
相信大家理解了,赛车前面的下压力至关重要,当时科林·查普曼设计的莲花 80 在车头鼻端的地方设计了专门的 S 型管道引导空气流动,两边还装上了鼻翼封住侧面。
当赛车快速行驶的时候,破开的空气能从 S-duct 流走,尽可能地将汽车底部抽真空,利用压强差将车子牢牢压在地面,过弯就像走在轨道上一样,也就是大伙说的地面效应。
手稿里 1、2、3 的地方就是 S-duct。
不过,S-duct 虽然能够增加下压力,但是同时也会增加风阻。所以,近些年来的 F1赛车运用 S-duct 都非常谨慎,像迈凯伦的 MP4-31 赛车的 S-duct 就不是特别明显。
但 S-duct 放在量产车上,就像博士回去读本科,降维打击。
2018 年,法拉利 488 Pista 首次在量产车上应用了 S-duct。
根据他们自己的解释,在开孔之后,488 Pista 的下压力比起 488 GTB 增加了 18%,阻力仅仅增加 2%。
对于既要兼顾性能,又要兼顾外观的量产车来说,S-duct 的作用毋庸置疑了。
那么讲完开孔机盖的两个作用,咱们再回到小米身上,SU7 Ultra 的风道如果没打通,能不能实现这些功能呢?
理论上来说,可以,但效果嘛,现在众说纷纭,没法量化。
根据懂车帝对小米 SU7 Ultra 的拆解,我们可以看到,SU7 Ultra 的底盘前半部分是几乎完全密封的。
而小米之前 “答网友问” 栏目时公开了一张内部热管理图,SU7 的蒸发箱风扇直接就往前电机和电池吹,热量堆积在前机舱,只能从刹车处散逸,所以那两个开孔还真有点作用。
再留意 SU7 Ultra 上这个盖板的设计,与保时捷、法拉利等形成文丘里效应的开孔不同,小米是先窄后宽,流速并不会加快。
所以,小米这个地方的散热并不是靠撞风和冷却风扇主动式的导流,更多的是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机盖上方的空气快速流动,气压变低,而机舱内部的气流相对平稳,通过上下的压强差,把里面的热空气 “抽” 出去。
先窄后宽的设计,也能避免内部空气被吸出时过快,与原来的平稳气流(层流)相撞,形成乱流(湍流),影响原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网上流传的这张热成像图也似乎证明了这两个孔确实在散热。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猜测,实际上能散多少热,抽气的速度能不能达到提供下压力的程度,小米官方现在没有提供具体的数据。
而且我们也得正视小米 SU7 Ultra 和法拉利、保时捷的差距,它们那种能够加快空气流速给引擎提供更低温清洁的进气、通风口 “鳞片” 与 DRS 尾翼联动。。。。。。
确实是人家多年赛场打拼沉淀之后的结晶,一时半会儿难以追及。
最后咱们再回到事件本身吧,小米这次引起的舆论风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 SU7 Ultra 的定位与此前的宣传发生了错位。
一直以来,小米主打守正出奇,尊重汽车行业,一条一条赛道啃,注重性能的品牌形象逐步树立起来。而 50 多万的 SU7 Ultra 性价比也确实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但是顺风局打多了,无论官方本身是否膨胀,粉丝、消费者早已在 SU7 Ultra 上寄予了更多的情绪价值。
它不再是一台纯粹可街可赛的汽车,更是一个象征着小米汽车性能的图腾,尤其当它价格还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时候。。。
所以,尽管雷总叠过不少的甲,说过低风阻的轮毂、更加实用的前备箱,续航也拉到了 630km,后面的直播也劝大家慎选开孔机盖,但作用不大。
工程上的风阻、碰撞测试、成本,已经不是大伙所关注的了。反而是某一瞬间的期望落差,导致现在舆论的失控。
咳咳,就在脖子哥还在赶 2359 的时候,小米官方刚刚出来回应了,未交付的订单都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已提车和截止到 5 月 10 日仍未改配的用户则会赠送 2 万积分,希望车主们这下能舒心一点吧。
但要我说,赛道种下的果还得赛道来解,赶紧把 SU7 Ultra 量产版的纽北成绩端出来,那时才能真正服众吧。
撰文:浩森
编辑:脖子右拧 & 面线糊君
美编:萱萱
图片、资料来源:
“鼻孔”是智商税吗?保时捷VS法拉利VS小米的“开孔”设计差在哪?电动车和燃油车空气动力学设计思路有区别吗?【老王观点】 —— 懂车老王【汽车设计】勒芒国际机场(CLR为什么会起飞?) —— 我在深圳996
【技术】S-duct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 临渊_Aslinger
小米SU7 Ultra/布加迪/法拉利/特斯拉,全网首拆 赛道 极速 智驾,还有啥缺陷? —— 懂车帝原创
知乎咕噜噜的回答
抖音只玩真实的骚哥,叶帅sc
保时捷、布加迪、法拉利官网
Explore the Porsche 992 GT3 RS on a lift — see the tech from underneath! —— Porsche club of AmericaFerrari 488 Pista - Aerodynamics —— Ferrari25 Fascinating Facts You Didn’t Know About Bugatti —— Robb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