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76岁的老人石善章,搭建出了一座三层的无钉木楼。它最令人叫绝的就是:没有使用一颗钉子。那么,这座无钉木楼是如何建起来的呢?
这就是石善章搭建起的无钉木楼。这座楼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采用三层双塔式结构,主要用材为产于当地的杉木。它采用的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每一处连接点都是传统的榫卯结构,通过木材之间的凹凸咬合,形成稳固的连接。
石善章告诉记者,这只是榫卯结构中的一种咬合方式,在建造过程中,他运用了十几种复杂的咬合方式。采用榫卯结构,不仅能让木材在热胀冷缩中自然加固,使木楼越久越稳,还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
石善章的儿子 石怀忠:它(榫卯结构)的奥妙是在里面柱子相互扣住了,木头以及木头间的一个衔接,它没有任何用一个钉子,很稳固。一个是榫头,一个是相互牵扯,把木头与木头做一个相互牵扯以后,整栋楼是非常稳定的。这就是我们那个木结构建造技艺的精髓。
这座木楼在搭建的过程中,不仅没有使用一根钉子,甚至连图纸都没有。76岁的石善章完全是凭借脑中的构思,带着几个徒弟,仅用墨斗、斧头,就完成了这座木楼的主体搭建。
石善章:8个人、40来天完成主体搭建,盖(屋顶)没有算,就是竖起来。
据了解,石善章使用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善章是这一技艺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两年来,为了建造这座三层塔式木楼,他耗费了近400立方米的木材,目前楼体已经全部建好,开始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完工后,石善章全家老少18口将搬入新家,这座木楼就是他送给家人们的一份礼物。
以眼为尺心作稿 自学成就掌墨师
石善章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巧手。在他20岁出头的时候,他所在的高培侗寨遭遇了一场大火,寨子里的300多栋木楼被烧。当时村里仅有一位能造木楼的掌墨师,重建家园的进度极其缓慢。石善章就打算自己学,他每天跟着造楼师傅观察,然后自己再试着干,终于一点点掌握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就这样,石善章开始跟着村里的造楼木匠“偷学”,白天观察如何搭建木楼;夜晚,就在脑子里“搭积木”,哪根梁该卡哪个槽,哪块板该留多长的缝,全凭记忆和自己琢磨。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尝试,石善章终于自己建造出了一栋木楼,虽不及掌墨师建造的漂亮,但也着实让村里人刮目相看。
从此,石善章会建造木楼的名声在寨子里传开了,来找他帮忙建木楼的人越来越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为村寨建造了200多栋木楼,手艺也在一次次搭建中磨炼出来,终于成了寨子里备受尊敬的掌墨师。
留住非遗技艺 展示侗族传统文化
这几年,石善章的儿子将父亲建造木楼的日常生活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惊叹于这项传统建筑技艺。
来自深圳的李祯对石善章的这项手艺特别感兴趣,趁着周末,他就自驾赶过来,只为亲身感受无钉木楼的魅力。
这些年,随着人们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了解的加深,石善章曾多次受邀去各地建造木楼,只要客户告诉他所需木楼的面积、层数、房间布局等基本要求,他就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三维模型”。
石善章的徒弟 杨利元:他记忆力很强,他就想做哪样都做得出,他不用画图什么的,都记在脑海里面,哪一根放在哪里,他都全部记得完,就是佩服他。
现在,石善章已经有了十几个徒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侗族木构建筑,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石善章:应该是传承下去,传承给子孙后代。有人来学。那不然如果我们这帮不做了,以后这个没有了,这木房没有人做了。
石怀忠:其实这个木结构的技艺,取决于一个是爱好,第二个,你有爱好之后,你才去钻研,而且你又不怕错,你不断去试错,不断去建些木楼,你才能够真正当上师傅。
匠心传承 木楼里的文化温度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世界里,76岁的石善章用双手和智慧,为我们展现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独特魅力。一座无钉木楼,不仅是建筑技艺的奇迹,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没有图纸,不依赖铁钉,仅靠传统工具和脑海中的构思,就能搭建起如此规模并且结构精妙的木楼,这背后是石善章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匠心的成果。希望这座承载着家族温暖与文化底蕴的无钉木楼,能成为更多人了解侗族文化、关注传统技艺的窗口。(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