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题词|2024

01.物华如晤——返璞归真,追寻本源

参军,他不停歇地到处写生,在具象与抽象,可见与不可见,隐与显之间求索,现实并非真实,观看之道,在实存与虚无之间。荆浩笔法记开头便说“夫画者,真也”,真实始终是参军绘画追寻的佳境。

(文/司徒立)

我发现,对杨参军老师来说,现象学之于“具象”最关键的作用,是深化了“写生”的意蕴。与传统学院派画家的对题写生不同,“具象”试图在画家和作品之间保持一种“非对象化”的关系,试图超越“主宰”之间的对峙,进入到一种循环往复的视觉发现和对话之中。在“具象”的意识里,不存在孤立的、外在的“对象”,不存在客观的风景或景观,只有与观察者共生的自然、彼此包容纠缠的世界,那是存在的“秘密花园”。

(文/高世名)

实际上,中国油画的发展需要更多在观念与语言上具有方法论的学派,需要更多致力于外来艺术经验与本土文化基因相结合的新一代艺术家。艺理相通,知行相谐,在纷繁的文化情势面前,特别需要新型的艺术家注重全面学养,用宽阔的文化识度审视世界与自我,从而使具体的油画实践有思想、文脉与学理的支撑。杨参军在油画上之所以能自成一家并足有厚度,就在于他长期沉浸在思与行的努力之中。熟悉他的同仁都知道,他是一位极为勤奋的画家,每到闻鸡动笔,日课不懈。他也是不多见的善于言谈和写作的画家,能把自己的思考梳理清楚并层次分明地表述出来。我曾读过他写自己艺术道路的长文,那是可以让理论家读到画家感受世界的方法,也可以让画家读到哲理价值的文字,读来让人深有解渴之意。

(文/范迪安)







地板上的静物|70×55cm|纸本木炭|1997



六柿图|35×45cm|纸本色粉|1994



水果|60×80cm|布面油画|1999



鱼|45×32cm|布面丙烯|2001





地板上的静物|73×60cm|布面油画|1999



地板上的静物|115×90cm|布面油画|2000







静物|80×100cm|布面油画|2002



绿茶|80×100cm|布面油画|2002



静物|50×60cm|布面油画|2002



居家物事之六|100×100cm|布面油画|2005



静物|100×100cm|布面油画|2022





静物|80×100cm|布面油画|2015



静物|100×100cm|布面油画|2022



静物|100×100cm|布面油画|2015



静物|100×100cm|布面油画|2015





静物|100×100cm|布面油画|2024



静物|100×100cm|布面油画|2022

02.绿响山河——光风霁月,律动生生

那大地的丰凋兴衰总是相叠而生,真正领会这种人间世道的无常与纠结,将赋予人多释然与自由,一如“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这正是中国人的生命乡土,平淡无奇,却充满竞争的天机;苍生无尽,却总怀生命及时的风候与仙灵。那隽远大地的风景缩影,只若中国人的风情写照。往返于乡土的参军,可是逡巡于生命之途的真率信使?

(文/许江

杨参军的画法有着诱人之处的,我们的眼睛常常会因为难以抵挡魔力诱惑而抱怨。不经意地受他的画面鲜明色块和抽象节奏的牵引,我们会突然看到生气盎然,真实可信的物体,但想留住视线仔细欣赏一番时,却又无法聚焦,它那雾里看花般地被化开后又重新滑到抽象节奏上——这种互动的反复循环不恰好是正常视线中被吸引、延伸与再持续的反映么?他用画面干扰了我们的视线,他知道,视觉的真实在于错觉。他让我们站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悬而未决中,任凭其使用障眼法诱导我们进入他的磁场。

(文/焦小健)



巴黎国际艺术城的走廊|55×46.5cm|布面油画|1995



景云村17号|61×50cm|布面油画|1998





阳台|70×60cm|布面油画|2000



庭院|80×100cm|布面油彩|2018





庭院|100x100cm|布面油画|2022



家园之五|100×200cm|布面油画|2024













风景系列之二|60×150cm|布面油画|2015





家园|150×60cm|布面油画|2015





小莲庄书亭|100×100cm|布面油画|2024





南浔春闹|100x100cm|布面油画|2024





雨后芭蕉|100x100cm|布面油画|2024





小莲庄长廊|100x100cm|布面油画|2024





菜场1-15|50×50cm|木板油画、布面油画|2012-2013





乡镇菜场|100x100cm|布面油画|2013





乡镇菜场|100x100cm|布面油画|2013











春风已渡|110×200cm|布面油画|2024













天梯山|110×200cm|布面油画|2024









暖冬系列|200×400cm|布面油画|2025

















暖冬系列|200×400cm|布面油画|2025年

03.神形相照——落笔形骸,显影如歌

从师承关系上看,杨参军的艺术与全山石、蔡亮、司徒立三位先生有关。全山石先生以其雄浑大气的油画风格和知识分子的现实担当不仅深刻影响了杨参军的艺术创作,也广泛影响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乃至中国油画艺术事业的当代发展。作为中国历史画家蔡亮先生的研究生,杨参军的艺术观和历史观的确立受到蔡亮先生的直接影响,使得杨参军在研究生期间就创作了大型历史画《历史的残页——戊戌六君子祭》(1989年)和《历史的残页——南京三十万被难同胞祭》(1990年)。其作品以“纪念碑”式的构图体现出一位艺术家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担当。绘画作为理解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杨参军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探索“图像时代”历史画的价值和意义,也追问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历史。司徒立先生提出“无先验的观看”“抹去重来”“未完成性”的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以重建油画的东方形态来挽救20世纪以来出现的绘画艺术世界性的历史危机。杨参军从司徒立先生那里意识到重新面对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求真是人类探索客观世界的根本态度。波德莱尔曾讲:“对我们来说,自然主义画家和自然主义诗人一样,他们唯一的鉴赏标准是“真”。杨参军正是“不离开感觉寻找真实”,寻找真实,进而以具象表现绘画探寻自然世界的内在真实。

(文/杨飞云



於薇像之三|100×100cm|布面油画|2006





朱敏君像|100×100cm|布面油画|2005





女肖像|100×100cm|布面油画|2012



坐着的舞者|100×100cm|布面油画|2012



朱宁宁像|100×100cm|布面油画|2013



女青年像|100x100cm|布面油画|2022









女青年像|100x100cm|布面油画|2022











女青年像|100x100cm|布面油画|2023



肖像|100×100cm|布面油画|2025



肖像|100×100cm|布面油画|2025







同学|180×186cm|布面油画|2019







同学|180×186cm|布面油画|2019



群像·同学|180×150cm|布面油画|2018



母亲像|60×40cm|纸本铅笔|2001

技艺之上(节选)

一、艺旅初心(1974-1995)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根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消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



我们也去战斗|50×80cm|纸本水粉|1977



大学时代与同班同学的合影|1979



研究生时期肖像|1988



历史的残页——戊戌六君子祭之一|杨参军168×175cm|布面油画|1989|日本福冈美术馆藏



历史的残页——戊戌六君子祭之二|杨参军260×230cm|布面油画|2009



历史的残页——戊戌六君子祭之三|杨参军260×230cm|布面油画|2009

二、历史情愫(1989-2023)



历史的残页·烟馆之二|杨参军180×360cm|布面油画|2014



经世致用|杨参军260×230cm|布面油画|2008



山色空蒙——苏东坡疏浚西湖之一|杨参军、卢家华200×500cm|布面油画|2009

三、视觉旅痕(1995-2005)



1995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在南浔小莲庄举行为期四天的研讨会。



1995年,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画展时与森山方等法国画家在一起。

视觉是一种感觉,每当我用画家的眼光观看世界之时,兴奋中总带着某种冲动,我因冲动而涂抹,因冲动而劳作,也因冲动而疲惫不堪。有时,我甚至迫使自己不再观看,不再思想,拉上窗帘,让视觉休息。同时也深知,视觉不能总像脱缰的野马,我必须让它有所为,有所不为。感受是绘画的前提和要素,这些年以来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让自己的视觉从原来浑噩的经验中走出,让鲜活的视觉引导我对现实世界重新认识,一如中国传统精神中的“澄怀味象”。当然,这“视觉”又必须不断经受理性的拷问、抽象和综合,使之凝炼成为一种绘画的形式语言,使之成为一种“本质直观”的自觉,使之成为对世界深刻的揭示。

文/杨参军;来源:整一艺术)

艺术家简介



杨参军,1958年生于安徽濉溪县。1982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学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现为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