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深秋,红军踏上长征路。翻雪山、过草地,头顶有敌人飞机轰炸,身后有追兵围堵,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就在这样的绝境里,有位叫谢宝金的红军战士,用肩膀扛起了一台136斤重的发电机,走出了两万五千里的传奇。
谢宝金是江西于都人,从小给地主放牛、种田,后来在矿场干活练出一身力气。1932年,毛泽民看中他的好身板,把他招进红军,负责保护中革军委的发报机和发电机。
这两台机器是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行军打仗全靠它们传递消息。 长征出发时,中央派128人的加强连保护设备。刚开始,战士们还能轮流抬发电机,但一路上战斗不断,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
到最后,加强连只剩下谢宝金、段九长和钟起汉三个人。发电机太重,根本没法用担架抬,谢宝金二话不说,把机器往背上一扛:“我力气大,我来背!”
过草地时,到处是深不见底的沼泽。谢宝金和战友砍来竹子做成竹排,把发电机牢牢绑在上面,三个人拉着竹排慢慢挪。饿了就挖野菜充饥,困了就轮流休息,硬是把发电机带出了这片死亡之地。
爬雪山更难。山路又窄又陡,积雪没过膝盖,谢宝金背着发电机,每走一步都要手脚并用。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好几次脚下打滑,差点摔下悬崖。同行的战友想帮忙,他却说:“别管我,保护好机器!”靠着一股韧劲,他硬是把发电机背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
整整一年零两天,谢宝金背着发电机,走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到延安时,这台发电机还能正常运转,红军的通讯从未中断。
建国后,谢宝金回到老家,在供销社当收购员,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从不提自己的功劳,生活简朴,和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直到1976年,他去北京看病,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又见到了那台陪伴他长征的发电机。老人颤抖着伸出手,眼泪止不住地流:“老伙计,咱们又见面了……”
谢宝金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一个普通战士用肩膀扛起责任的坚持。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他用双脚丈量;136斤的发电机,他用脊梁支撑。这份坚守,这份担当,永远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