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医院精神心理科的门诊量悄然攀升。有数据显示,每年五月,精神科的就诊人数较其他月份平均增长20% - 30% ,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复发率也明显升高。五月,这个本应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季节,为何会成为精神疾病的“高发期”?
一、光照与激素的“微妙失衡”
五月,白昼时间变长,光照强度增强,看似美好的自然变化,却可能打乱人体的激素分泌节奏。褪黑素是调节人体睡眠和昼夜节律的重要激素,光照时间过长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而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影响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血清素被称为“快乐激素”,多巴胺则与大脑的奖赏系统密切相关,一旦它们的分泌失衡,人的情绪调节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
比如很多人在五月会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的情况,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长期睡眠紊乱之下,情绪也变得敏感脆弱,原本轻微的压力和烦恼,此时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诱发精神疾病的导火索。
二、春末夏初的“身体适应困境”
从季节更替角度看,五月处于春末夏初,气温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需要不断适应这种温度波动。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心率、血压、呼吸等生理功能,当它处于紊乱状态时,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如头晕、胸闷、心慌等。这些躯体症状不仅会加重心理负担,还可能让本身就有精神疾病隐患的人群病情复发。
此外,五月空气湿度增加,霉菌、尘螨等过敏原增多,过敏反应除了引发皮肤瘙痒、呼吸道不适外,还会通过免疫 - 神经 - 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影响大脑的神经化学物质平衡,进而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增加精神疾病发作风险。
三、“年度中期”带来的心理压力
五月临近年中,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学生群体,都面临着“中期考核”的压力。职场人要总结上半年工作成果,为完成全年业绩目标而焦虑;学生们即将迎来期末考试,升学压力、学业竞争加剧。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对自身表现的高期望,会让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尤其是一些本身就性格敏感、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在这种压力下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导致心理防线崩溃。长期积累的压力无法释放,最终可能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四、社交活动变化的“隐形影响”
五月天气转暖,社交活动增多,但这对部分人群来说未必是好事。一些性格内向、社交能力较弱的人,面对频繁的社交邀请,可能会产生“社交焦虑”。为了迎合他人、维持人际关系,他们不得不勉强自己参与活动,内心却充满疲惫和抵触。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社交中难免会与他人进行比较,看到别人的成就和幸福生活,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一步加剧自我否定和焦虑情绪,成为精神疾病的潜在诱因。
既然知道了五月精神疾病高发的原因,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即使白天光照时间长,也要按时入睡;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等,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学会释放压力,通过写日记、倾诉、冥想等方式,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且持续两周以上,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五月虽被称为精神疾病高发月,但只要我们了解背后的原因,提前做好心理调适和预防措施,就能平稳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精神疾病##精神病##五月##奕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