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善明,191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市通许县,1936年入伍,加入国民党21师121团2营2连,任重机枪手。
1936年参加南口战役,在此次战役中,他荣获战功,但这也是他一生不愿意提及的伤痛,因为曾拿战友遗体挡子弹,让他自责悔恨了一辈子。
南口战役打响
1936年,19岁的贾善明扛起钢枪加入了国民党军。当时他所在的是李仙洲统率的21师,被分配到121团当重机枪手。
这支部队里,不少东北籍战友整天念叨着"打回老家去",军营里到处激荡着保家卫国的热血。年轻的贾善明跟着大伙儿唱救亡歌曲,胸中那把火也越烧越旺。
那年八月,部队星夜兼程从延安附近赶赴南口前线。贾善明所在的连队驻守在北侧山头,左边就是89师的阵地。
上山前长官把话撂得明明白白:阵地就是棺材板,谁敢退后半步直接枪子伺候。连长拿枪顶着排长后腰,排长又拿枪指着班长,层层压下来,阵地上连喘气声都透着杀气。
山上光秃秃的连棵树都没有,八月的雨水没日没夜往下浇。战士们趴在湿漉漉的石头后面,军装能拧出水来。
最要命的是伙房送不上饭——日本飞机把运输线炸成了筛子。贾善明和弟兄们饿得眼冒金星,兜里揣的生米粒抓起来就往嘴里塞,嚼得满嘴血沫子。
第四天上午,山腰突然冒出个挑担的人影。全连弟兄眼都直了,那可是三天来头回见着活人。
眼瞅着炊事员就要爬上山梁,"轰"的一声巨响,鬼子飞机扔下的炸弹炸起丈高黑烟。等烟散了,地上就剩个炸变形的饭桶和半截扁担。
"给老子把饭抢回来!"连长嗓子都喊劈了。一个河南兵猫着腰往下冲,子弹追着脚后跟打。
等他把沾着泥血的饭桶抱回来时,贾善明捧起还温乎的饭团,混着眼泪往肚里咽——这哪是米饭,分明是老刘拿命换的军粮。
无奈拿战友遗体挡子弹
贾善明摆弄的马克沁重机枪是个一米多长的铁疙瘩,死沉死沉的,平时得三个壮汉扛着才能挪窝。
往阵地上运的时候,弟兄们把机枪拆成三大件驮上山。等兄弟们冲上去拼命的时候,他就得架起这挺大家伙突突突地压住阵脚。
要说最要命的,重机枪手在战场上就是个活靶子。天上飞机往下砸炸弹,地面炮弹跟不要钱似的往这头砸。
贾善明猫在光秃秃的山头上,连个正经掩体都没有,临时垒的石碓挡子弹,跟纸糊的似的——这边刚扣动扳机,对面子弹就擦着耳朵飞过去。
后来实在没招了,长官急红了眼,吼着让用阵亡兄弟的尸首堆掩体。贾善明攥着发烫的枪把子,咬着牙把三四具遗体摞成肉墙。
血水顺着石头缝往下淌,他就顶着呛人的血腥味,把成串的子弹往鬼子堆里泼。机枪管打得通红,混着硝烟和焦糊味的白气直往脸上扑,分不清是枪在冒烟还是人在冒火。
依靠逝去战友的身体,贾善明的机枪突突响个不停,枪管都打红了,眼前的日军像“稻草捆”一样倒下。
8月21日,操着重机枪的贾善明继续成为日军重点打击的对象,后来胳膊被日军打穿,不得已,他撤出战场,不久后,战役以失败告终,贾善明随部队撤退至山西阳泉休整。
养伤期间,贾善明获得“华北抗日伤兵”勋章。
愧疚终生
1944年贾善明回到河南开封老家,成为一名农民。
由于历史原因,他一直不敢说出参加南口战役的事情,他烧掉了在南口被打烂的衣服,荣誉勋章也偷偷扔掉,这段历史埋在了心中。
2013年,记者到河南寻访南口战役老兵,贾善明第一次遇到“记录者”。
采访刚开始,老人就展现了自己的军人本色,不等开口,他就唱起了革命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可是没唱多久,老人就泣不成声。
众人让他平复了一下,随后,他又唱起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打鬼子,是他一生引以为豪的事情,也是他难以抚平的伤痛。
“我得给南口战役死去的战友敬个礼!”采访结束后,他朝着远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胳膊迟迟不肯放下,脸上满是泪痕。
墓前忏悔
2014年,在志愿者陪同下,97岁的贾善明老人从河南开封来到北京昌平南口镇。他穿着崭新的中山装和老布鞋,在玉米地深处找到了当年战友余营长的墓碑。
这块刻着"余营长之墓"的石碑藏在村西玉米地里,周围长满杂草。老人颤巍巍走到碑前,摸着石碑红了眼眶。
“营长,我敬你一杯酒”,贾善明将酒洒在营长墓前。
来自台湾的抗战将领后代石齐,还有汤恩伯将军的外孙,都跟着跪下磕头。
志愿者用录音机播放起当年的军号声,贾善明听到立即挺直腰板敬礼。
“这个我知道,起床号,当年每天都听。”老人向墓碑缓缓伸出右手,敬礼。
随后,老人望着曾经战斗的遗址,老泪纵横,不停的喃喃自语:我对不起死去的战友。
结语
77年日夜锥心刺骨,战友的血肉长城压了他大半辈子。当年被迫用兄弟尸首筑掩体的少年,如今颤抖着手泼洒二锅头,军礼敬得比枪声还重。
残破长城见证这场迟到一生的谢罪——活着的罪与死去的痛,终于在硝烟散尽的战场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