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代诗人,就不得不提起孟浩然。
和很多既当官又写诗的文人不同,孟浩然虽有心仕途,却因个人性格以及命运安排,让他终生为踏入官场一步。
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山水田园、江海漂泊中度过,这也使得他笔下的诗歌大多写田园风光、山水景色,很好呈现出了盛唐社会市井生活富足情趣的一面,也让他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领头羊、掌门人。
而如今我见到孟浩然这个名字,总让我想起襄阳城外的扁舟、岘山上的草庐,一位安于田园潇洒自在的身影……
难怪就连诗仙李白都忍不住为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风流打call,成为他的粉丝。
可话又说回来,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盛唐,绝大多数文人的目标都是为官,因此身处田园的孟浩然,看似闲适的生活里,却也藏着文人的寂寞,对知音的渴求。
就像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夏日南亭怀辛大》,虽悠闲自得、流畅自然、字字清凉,却也流淌着知音难求的惆怅。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忽” 字把时间流逝写活了,就好像你正看风景看得出神,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渐” 字又把月亮慢慢升起的过程描绘得特别生动,仿佛能看到月光一点点铺满池塘。
时间的变化、光影的转换的一快一慢之间,夏日的燥热与夜晚的清凉完成交接,读完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想起儿时在院子里乘凉,享受天色变幻的美好时光。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两句就更有生活气息了,而且很容易理解。
热了一整个白天,到了傍晚,暑气渐收,为了图个凉快,也不讲究啥形象了,披头散发推开所有窗户四仰八叉躺着。我们夏天,不也想在无线空调芳葛优躺吗?
隔着千年的时光,都能感受诗人当时的那股彻底放松的自在劲儿,身心悠闲惬意的快感。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堪称全诗的 “高光时刻”。
因为天黑了,视觉方面当然会受阻,因此只能通过触觉、嗅觉听觉来感受环境。
他先感受到荷香,“送” 字把风拟人化了,就像有个好朋友,特意把荷香给你送过,也暗含微风轻拂的动态。
再看听觉:竹叶上的露珠滴落"清响"声,这种清澈的声响反而更显夜的静谧,就像我们闭眼听雨时,越安静越能听见雨打芭蕉的韵律。
这两句诗,一个写嗅觉,一个写听觉,把夏日夜晚那种宁静、美好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觉周围的空气都是香的,大自然是真美妙,也难怪历来被人赞誉写景自然,不损天真、清旷清绝,美到失语。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前面景色写得这么美,时光这么美好,又听到了"清响"声音,于是孟浩然就想着弹上一曲琴该多好啊。
可摸到琴弦的瞬间,孤独突然袭来。古人弹琴最重知音,就像现在人发朋友圈期待点赞。孟浩然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那些荷香竹露越是美好,越反衬出无人共赏的寂寞。
就像咱们现在吃一顿好吃的美食,看到一部超棒的电影,第一反应就是想赶紧分享给好朋友,要是没人与自己共享,心里就会觉得孤独空落没意思,当时作者就是这般心情。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句就开始点题了,孟浩然的知音便是辛大了。
想了很久,满脑子都是老朋友辛大,以至于半夜睡觉做梦都是对方的影子。
这个"劳"字用得绝妙,既指思念的辛苦,又暗含反复回想的意思。就像我们深夜刷着旧照片,不知不觉就到了天明,很好的从自然之美转向人间温情。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典故,就是用最平常的语言,把夏日夜晚的景色、自己的心情、对朋友的思念,一点点地说给我们听。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也跟着他一起,在那个夏日的夜晚,吹着荷风,听着竹露声,想念着远方的朋友……
我们享受独处的宁静,却又渴望共鸣的温度,或许孤独本就是生命的底色,但知己能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光鲜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