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最忌惮功高震主的大臣。因为这些人无论在朝堂上还是军队中,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只要他们愿意,完全可以将皇帝取而代之。

事实也确实如此,不少大臣随着权势的增长变得尾大不掉,最后会选择通过禅让或者兵变来夺取皇位。



但是历史上有这么五位大臣,他们虽然功高震主,完全有实力将皇帝取而代之,却没有这么做。事实证明,他们对皇帝忠心耿耿。

这五个人是谁?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诸葛亮

诸葛亮的权势在这五个人里面应该是最大的。刘备在世的时候,他的地位已经仅次于刘备。他不仅是文官第一人,就连武将中也有不少人听他的。

当初刘备想要为关羽报仇,打算发动夷陵之战。结果诸葛亮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而其他文武大臣也纷纷站在诸葛亮这边,只有刘备的结拜兄弟张飞支持刘备。



由此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势有多大。

以至于刘备临终之际,不得不试探诸葛亮,说出“吾儿如果不成器,汝可取而代之”的话。

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更是成为了蜀汉实际上的领导者。至于蜀后主刘禅,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正事没干几件。

好在诸葛亮这人重感情,他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对于蜀汉忠心耿耿。他在世的时候,竭尽全力辅佐刘禅,这才维持住了与东吴、曹魏之间的微妙平衡。



此后他又继承刘备的遗志,多次出兵北伐,只可惜都没取得什么成果。最后因为操劳过度去世。

如果诸葛亮愿意的话,随时可以将刘禅取而代之。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反而甘愿辅佐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为蜀汉续命十几年。

蜀汉遇到他,是蜀汉的大幸。而他遇到刘禅,则是他最大的不幸。如果不是有刘禅拖累,别的不说,诸葛亮可以少操不少心,多活几年问题不大的。

韩信

汉初,刘邦最忌惮的功臣非楚王韩信莫属。毫不夸张地说,其他异姓诸侯王加起来,都没有韩信的威胁大。



这也难怪,韩信这“兵仙”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他用兵如神,就连项羽都在其手中吃了不小的亏。项羽的心腹爱将龙且,以及其麾下的十万楚军精锐就是命丧韩信手中。

更何况,韩信的封地是当时所有异姓诸侯王里面最大的,军队人数也是异姓诸侯王中最多的。再加上他在军中威望极高。韩信不死,刘邦寝食难安。

所以刘邦登基后不久就对韩信出手了。他先是采纳陈平的计策,将韩信诓骗出来,然后找借口将其贬为淮阴侯,软禁起来。再后来,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除掉。

也许有人会说,不对呀,韩信哪里忠心了?他当初还威胁刘邦封自己当齐王。



这事情看怎么说,韩信给刘邦做了那么多事,先后平定了魏国、赵国、代国、燕国和齐国,还解决了项羽的左膀右臂龙且。结果刘邦这个做老板的也没给啥奖励。

这就好比你给公司干了几个月的活,结果老板迟迟不发工资一样。人家韩信给刘邦打工,自然是希望能高官厚禄、衣锦还乡的。要个齐王,其实也不算过分。

倒是项羽曾经派人去劝说韩信,希望他能两不相帮,到时候必有重谢。但是韩信最后还是拒绝了,转而去帮助刘邦。

他当了楚王后,昔日好友、项羽部将钟离眜劝说韩信起兵反叛,也被韩信拒绝了。



此外,如果他真有野心,就不会中了刘邦的计策被擒了。反倒是可以重兵围攻刘邦,到时候二人的处境就截然相反了。

霍光

霍光在历史上的口碑不是太好,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他身为臣子,却行“废立之事”,将皇帝刘贺废为海昏侯,改而拥立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

另一方面,他大权在握,且功高震主。是一个像曹操一样的权臣。



但是平心而论,霍光虽然是权臣,但是也是忠臣。他行“废立之事”,主要还是刘贺太离谱了。

刘贺到底有多离谱?他前往长安城继位的途中,就开始忙着欺男霸女,掠夺百姓的家财。他当上皇帝后,更是胡乱使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封官。一些无才无德之人靠着拍马屁得以登堂入室。一时间朝堂上乌烟瘴气。

而且他登基后,开始想方设法大肆搜刮钱财,弄得各地鸡犬不宁。

这种人还是尽早废了为妙,否则汉朝会被他折腾没的。



至于他大权在握,功高震主,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叫汉昭帝继位的时候过于年幼?朝中大事不听霍光这个辅政大臣的,难道去听韩着急这个几岁的幼童的?

当然,汉武帝当初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但是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朝堂争斗,最终留下来的只有霍光了。

但是争权夺利之事未了命令一致,而且霍光对于汉昭帝忠心耿耿,他把汉朝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才有了所谓的“昭宣中兴”。而“昭宣中兴”的主要功臣,就是霍光。

只可惜霍光的妻子太笨了,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不惜害死汉宣帝的原配皇后。此举给霍光惹下天大的麻烦,彻底得罪了汉宣帝。以至于在霍光去世后,霍家迎来了灭顶之灾。



但是即便如此,后来汉宣帝在麒麟阁纪念十一位功臣的时候,霍光位列第一。由此足以看出霍光在历史上的功绩,他这个功臣也算是实至名归。

蒙恬

蒙氏一族世代效忠于秦国王室,为秦国开疆拓土,忠心耿耿。

等到了蒙恬这一代,秦国的国君正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蒙恬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先参与了攻略楚国和齐国的战斗,立下赫赫战功。

等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又交给了蒙恬一个任务:攻略匈奴,使其无法再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别看匈奴在汉初的时候很嚣张,甚至还将刘邦这位皇帝给围困在白登山上。但是在秦朝的大军面前,匈奴根本毫无招架之力,只有被碾压的份。

蒙恬先是赶走了匈奴人,然后又摇身一变,成了秦朝最大的“包工头”。秦直道是他负责修建的,秦长城也是他负责修建的。

等长城修建得差不多了,他又率领30万秦军精锐驻扎在长城一带,一方面防备匈奴人,另一方面则是为后面深入草原斩草除根做准备。

如果这事情真让他做成了,也就没有卫青、霍去病什么事情了。



可惜,随着秦始皇的去世,一切都变了。秦二世胡亥篡夺了皇位,因为忌惮公子扶苏,于是以秦始皇的名义赐死公子扶苏,蒙恬因为与扶苏关系莫逆,也被一并赐死。

当时蒙恬身边有公子扶苏,又手握30万秦军精锐。如果他愿意的话,完全可以以公子扶苏的名义起兵,到时候无人能敌。

可是蒙家世代忠良,他不能让家族蒙羞,于是选择自尽。临终之际他说道:“我手握30万大军,完全有实力起兵谋反。但是我蒙家世受皇恩,我不能做此不忠不义之事。现在我自尽,既不会辱没先人的教诲,也算是报答了陛下的恩情。

如此忠臣就这么死了,实在是可惜。



郭子仪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实力大不如前。各地节度使纷纷打起了小心思,不再那么听话。

就在这危急存亡之时,一个人横空出世,那就是郭子仪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安史之乱”被平定。虽然这其中也有其他人的功劳,但是郭子仪的功劳最大。

随后,吐蕃又跑来趁火打劫。郭子仪率军多次大败吐蕃军队,才稳住了局势。



此外,那些桀骜不驯的节度使都很信服他。因为有郭子仪在,这些节度使才老老实实听从朝廷的命令。

郭子仪巅峰时期,手握重兵,在军中威望无人可及。士兵们只知道郭老将军,不知道皇帝。而各地节度使们也唯他马首是瞻。同时,他家族子弟不少人都在朝中任职,一些人更是身居高位。

可以说,朝堂上下、乃至军队,尽是郭子仪的人。如果他愿意,将李唐皇帝取而代之易如反掌。

郭子仪的儿子郭暧迎娶了升平公主,有一次小两口吵架,郭暧就曾说过:“你不就是仗着你爹是皇帝,才干如此蛮横嘛?要不是我爹,李唐江山早完了。我爹是不稀罕什么皇位,否则这皇位早就是我爹的。



他这话虽然狂妄了些,但是都是事实。

好在郭子仪这人对于唐朝忠心耿耿,即使皇帝明显表现出对他的猜忌,他也没有拥兵自立。关键他很会做人,凭借自己的智慧成功地化解了一次次猜忌,最后功成身退,得以善终。

纵观历史,像他这样的地位,却不将皇帝取而代之,还能善终者,寥寥无几。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三国志》

《旧唐书》

《新唐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