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民还沉浸在4+4的大辩论和五一假期的余波中,两场战争在同日揭开序幕,一场是没有硝烟却充满火药味的中美贸易接触,另一场已经真枪实弹地开干,中国PL-15远程空空导弹“一战封神”。
疑似挂载米卡导弹的印度战机坠毁
据中国军号等媒体报道,5月7日,巴基斯坦媒体消息,巴军击落6架印度战机。截至发稿时间,印度方面还未表态。国外社交媒体平台X上已有多名巴基斯坦知名记者,透露了相关细节,称中国PL-15导弹在本次印巴空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梳理汇总如下:
巴基斯坦出动了中国远程防空导弹HQ-9、歼10C/FC-1”枭龙”战斗机发射了PL-15远程空空导弹,F-16战斗机发射了AIM-120中程空空导弹。印度损失了3架“阵风”战斗机,1架苏30MKI,1架米格29,1 架“美洲虎”攻击机,和1架以色列的“苍鹭”长航时无人机。还有消息说印度损失了1架幻影2000。
以上细节无法全部证实,且战报是动态的并非权威信息。巴基斯坦宣称的战果有无水分尚不可知,击落6架印度战机属实有一些不可思议甚至是离奇,印度空军也接受过美式训练,参加过与美法举行的联合军演,印度的战机装备水平并不比巴基斯坦差。
从目前曝光视频来看,印度损失了至少2架战斗机,其中1架疑似是挂了“米卡”空空导弹的法制“阵风”战机。
中国官宣PL-15E的射程为145公里,这是中国式谦虚。
远射的先机
在印巴空战中,PL-15(霹雳-15)被反复提起。这款由中国自主研制的远程空空导弹,此前虽在多个航展中亮相,如今,它似乎首次以真正的杀器身份走上了战场。
比远更远,是PL-15的最大特点。中国已经拥有了射程达80公里的PL-12中距空空导弹,在实战中可以完成超视距打击。PL-15的射程较PL-12翻了不止一倍,来自它不同寻常的设计: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内置主动雷达制导头,并通过中段数据链实时修正弹道。巴基斯坦空军在五一节前就已开始“铺垫”PL-15。其官方发布的对外通报中,罕见提及PL-15的实战射程达200公里以上,显然远超中国在航展上公布的保守数据——145公里。这一说法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出口型武器的射程一直是军火市场的玄学。俄罗斯喜欢在宣传手册上标出理论最大值,以吸引买家,哪怕战场打不到这个距离;以色列的“德比”系列导弹也多次被指出存在纸面性能虚高;而中国长期以来反其道而行之,通常在宣传中低调保守。
因此,巴方主动提及“200公里”,反而可能更接近实情。如果这一射程属实,PL-15已然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远程超视距空战压制能力,可以在敌机未察觉、未反应前就发起致命一击。
此次印军被击落的机型中,“阵风”显得尤其扎眼。这款法国出品的四代半战斗机,不仅是印度空军近年来的重金引进机型,也号称具备超视距交战优势。它配备“米卡”中程导弹与RBE2 AESA雷达,理论上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锁定来袭目标。但面对PL-15这样从更远距离“预判先动”的猎手,阵风可能还没进入攻击窗口,就已被导弹预置的航迹逼入绝境。
对比之下,“米卡”的射程还不到100公里,即使其多用途特性再强,也难以在远距遭遇战中与PL-15抗衡。而美制AIM-120C系列虽性能成熟,但在巴方装备的F-16平台上,其发射距离和末段命中能力很大程度受限于目标态势。而俄制R-77系列,在乌克兰战场上已多次暴露出“纸面性能不错,实战打不中”的老问题。
PL-15E是航展的常客了,突然刷出这么好的实战战绩,让人措手不及
欧洲经典的“流星”空空导弹,也宣称可以打200公里,不可逃逸区约70公里。印度空军的法制“阵风”战斗机可以挂载“流星”,有没有形成战斗力,有没有在本次实战中挂载并发射,存疑。
巴基斯坦在五一期间发过官宣片,重点介绍了FD-2000,HQ-9BE,HQ-16FE等中国防空导弹构成的防空网络,颇有一点勿谓言之不预也的中国式警告意味。当空战转入真正意义上的体系对抗,谁能在更远的距离发现目标、释放火力、打中对方,谁就拥有了决定权。在这一轮战术对抗中,巴方采用“歼-10C+枭龙+PL-15+F-16”的复合空战组合,显然在射程和战术节奏上占据主动。PL-15这一次,极可能完成了它设计之初就被赋予的任务:在第一波交火中抢得先机,为整个空战奠定胜势。
五一前,巴基斯坦空军官宣PL-15射程为200公里。
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如果说PL-15的技术性能为巴基斯坦赢得了超视距战的“硬件基础”,那么真正让它一战封神的,恐怕并不仅是射程和制导,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配合,以及对交战节奏的掌控。这场空战,更像是一场深思熟虑、结构完整的“主动设伏战”;并不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拦截战。
巴基斯坦空军的布局方式,或借鉴了近年来中国空军演训中所强调的“复合编组”和“信息主导”。简单来说,歼-10C在前方承担搜索与目标指引,具备更强信息处理和数据链传输能力;FC-1 Block III则以轻型、多架次的优势作为PL-15的主力发射平台,负责“打”;F-16则可能利用自身较强的格斗能力和AIM-120的多目标能力完成补刀和防护。预警机或地面雷达提供中段指引,HQ-9、HQ-16等远中近程防空导弹则封锁对方的空中推进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ZDK-03型预警机,基于运-8平台,具备对空广域探测和信息指引能力。它与歼-10C、枭龙同源系统,更易于实现数据链整合与作战任务分发,构成闭环体系。这正是巴空军近年来不断推行“体系化改造”的成果之一。
这种作战模式本质上是对信息流和火力节奏的彻底控制。敌方刚一暴露,即进入我方交战链路。从体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典型的“前推式打击”——压缩敌方的空中生存空间,在它尚未形成合力时便将其各个击破。
反观印度空军,虽具备一定装备基础,但其指挥与协调机制长期以来面临“多源整合”难题。苏-30MKI的航电与阵风不兼容,米格-29使用的是苏联标准系统,而预警与地面指挥系统又与欧美制战机难以同步。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战机本身性能不差,也难以形成战术协同。更何况,印度空军在此前历次演习中就暴露出“前端过重、后端空白”的问题——缺乏灵活调配的中继指挥平台和实时态势感知能力。这意味着,一旦战术节奏被对方打乱,其机群很容易陷入各自为战、单点溃散的状态。
据说是歼20挂八联装的PL-15,8倍的快乐8倍的火力
再看交战的空间条件。若这次战斗发生在喀喇昆仑方向的高原地区,那么印方战机不仅要面对巴方预警优势,还要在空气稀薄、航迹易暴露的环境下飞行,雷达效率下降、导弹性能折损的问题将被进一步放大。正是在这样的复合条件下,一款射程足够远、抗干扰能力强的导弹才能发挥决定性作用。PL-15刚好踩中这些关键点。
而在敌我态势难以对等的情况下,印度的防空力量几乎没有介入空间。也就是说,这不仅是一场空空导弹的胜利,更是一整套多层次空天打击体系,在地缘、高原、战术链路和信息压制等多个维度上取得了上风。
回头看这场战斗的过程,它不像是一次偶发的“交火”,更像是一场事先布好局、按节奏推进的战略打击。这不是哪个飞行员更勇敢的问题,也不是哪个机型更漂亮的问题,而是谁真正掌握了对空优势,谁更早进入了下一代空战的规则。
结语:
中国空空导弹如今已从近距到超远程,构建出PL-10、PL-12、PL-15,再到传说中的PL-17四层火力谱系。据外媒推测,PL-17的射程甚至可能达到惊人的400公里,不知是不是融入了三体人科技。至于PL-15,哪怕本次战果仍待查证,它的名字已从展台模型走入实战暴风中心。
巴基斯坦是第一个真正“吃到PL-15红利”的国家,但绝不是最后一个动心者。如果此次战绩部分属实,将不仅带动歼-10C与枭龙Block III的捆绑式出口,也将倒逼南亚、东南亚乃至中东多国重新审视自身的空战体系。
这也许是中国导弹工业第一次,不再靠航展PPT、不靠“单子谈判”,而是靠实战记录,在全球军贸体系中写下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