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深夜,巴基斯坦第六大城市白沙瓦的环城公路上突发剧烈爆炸,火光瞬间撕裂夜空。这场袭击被巴方指认为印度军队发动的自杀式无人机攻击,目标直指当地军事车辆与设施。讽刺的是,就在爆炸发生前两小时,印巴两国刚宣布达成停火协议。然而协议墨迹未干,双方战火重燃,南亚局势再度滑向失控边缘。
据巴基斯坦军方通报,印度在停火协议生效前夕,对巴境内多个战略目标发动突袭。除白沙瓦遭遇无人机轰炸外,印度炮兵部队向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的阿克诺尔、拉朱里等地的印军阵地发起密集炮击。
更引发巴方震怒的是,印度空军趁夜偷袭了远离前线的博拉里空军基地,导致一名枭龙战斗机中队长及四名士兵身亡。巴媒披露,遇袭的乌斯曼·优素福中队长曾参与击落印军4架“阵风”战机的行动,此次偷袭被视作印度的报复性“找补”。印度方面则坚称行动出于“自卫”,指责巴方在停火谈判期间持续渗透边境。
冲突中,双方均祭出新型作战手段。印度动用“自主导航攻击无人机”突袭巴方纵深目标,而巴基斯坦则通过“法塔赫-Ⅱ”远程火箭炮系统对印控克什米尔的军事枢纽实施精确打击。
军事专家分析,相较于印度依赖高价进口的“阵风”战机与布拉莫斯导弹,巴方凭借中巴联合研制的JF-17“枭龙”战机、猎鹰-80防空系统及低成本无人机集群,在局部对抗中展现出更高性价比优势。
不过,巴国防体系短板亦在激战中暴露。其有限的防空网络难以覆盖全部重点区域,多个基地遭印度导弹穿透。巴媒疾呼政府加速扩充无人机编队及巡飞弹库存,以应对印度的“消耗战”策略。
此次危机再度凸显大国调解的尴尬处境。尽管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高调介入调停,但印方公开质疑其合法性。
印度评论员在电视辩论中直言:“特朗普的斡举是越权行为,他既不了解南亚历史积怨,亦无视印度国内共识。”这种态度折射出印度对“外部干预”的深层警惕,同时也令国际社会担忧冲突可能外溢。
当前战局呈现微妙平衡:印度在远程打击手段数量上占优,但巴方凭借体系化作战能力屡屡实现“不对称打击”。正如伊斯兰堡防务研究所学者所言:“现代战争不仅是武器的比拼,更是战术协同与战场感知的较量。”
随着双方民众情绪持续发酵,短期内全面停火恐难实现。联合国安理会已紧急召开闭门会议,中俄等国呼吁克制。但分析人士警告,若印度持续针对巴方空军基地实施“斩首式打击”,可能迫使巴基斯坦采取更激进的反制措施,届时南亚火药桶或将彻底引爆。
这场“协议签署即开战”的闹剧,不仅撕碎了国际社会的外交努力,更暴露出人工智能武器与高精度打击时代下,传统冲突管控机制的脆弱性。当无人机取代士兵冲锋,键盘代替外交照会,人类距离“可控战争”的理想似乎愈发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