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韩美玲 王蓉
责编|郭新磊
通讯员|林声隆 罗金鲜
正文共1843个字,预计阅读需5分钟▼
被誉为“千年古县”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地处湘、桂两省(区)交界,在全县长达182公里的省际边界线上,分布着7个乡(镇)28个村133个自然村寨。由于湘桂两省(区)边界山场土地复杂交错,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两省(区)边界村寨纠纷多、年代久、事由杂,严重影响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富川县将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边界村镇“组织联建、治安联防、纠纷联调、普法联宣、经济联盟”模式,推动县、乡(镇)、村三级人员、信息、经济互联互通,形成“五联三通”省际边界治理机制,开创了省际边界安居乐业、繁荣发展新局面。富川县《创新“五联三通”治理模式 “一张网”稳定省际“一条线”》还曾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调解室+服务站”助纠纷联调
为及时有效化解湘桂两地涉边纠纷,富川县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交界村先后建立22个省际边界联合流动人民调解室,富川县法学会选派资深法律专家、法学会会员等“精兵强将”入驻人民调解室参与省际边界矛盾纠纷化解。截至目前,累计预防化解省际边界矛盾纠纷46件。例如,富川县石家乡坪珠村与湖南省江华县白芒营镇石壁塘村存在几十年的土地边界纠纷,联合流动人民调解室通过边界协作机制,使这一困扰民众多年的矛盾纠纷成功化解,维护了省际边界地区和谐稳定。
聚焦湘桂省际边界治理难点,富川县法学会在7个接边乡镇及村委设立基层服务站点,构建覆盖重点区域的法律服务网络。成立由法官、检察官、资深律师等10名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建立“定点服务+巡回指导”工作机制,为边界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专业服务。基层服务站点自运行以来,累计化解跨省婚姻家庭矛盾、山林权属争议等复杂纠纷40余件。
“法治+民俗”促普法联宣
前不久,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松柏瑶族乡迎来一年一度的“赶鸟节”,这一传承千年的瑶族传统节日,是湘、桂瑶胞欢聚的盛大集会。依托“赶鸟节”传统民俗节日,富川县法学会、司法局联合湖南省江永县法学会、司法局等部门开展省际边界睦邻友好法治宣传基层行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是富川县法学会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法学法律人才优势,积极推动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互通的生动缩影。
在人声鼎沸的“赶鸟节”上,湘桂两地法律工作者与非遗传承人携手合作,共同演绎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法治山歌对唱”。富川县法学会充分发挥创意,将民法典相关法律条文编入《十二姓瑶人守法经》,发放给过往“赶圩”群众。现场参与法律知识竞答的村民感慨:“原来民法典里讲的相邻权和咱们瑶族‘寨老议事’的老规矩是一脉相承的!”活动当天发放普法手册、宣传品1500余份,发放普法纸杯、普法围裙、普法纸袋近千个,解答法律咨询120余人次。
如今的“赶鸟节”,既是群众春耕备耕的“大市场”,也是瑶族民俗文化的“展示场”,更是瑶汉同胞学习法治知识的“宴会场”。“赶鸟节”的热闹场景,正是富川县法学会推动湘桂法治“睦邻廊道”建设,为湘桂省际边界地区社会治理谱写的一段生动而精彩的篇章。
“穿针+引线”推治安联防
经过长期工作实践经验和不断探索,富川县在“五联三通”省际边界治理机制基础上,总结创新了“穿针引线”工作法。2023年11月,富川县《化解省际边界土地山林纠纷“穿针引线”工作法》入选中央政法委评选的全国104个“枫桥式工作法”,省际边界治理形成长效机制。截至目前,“穿针引线”工作法已在贺州全市推广,380多公里省际边界“线”,连成了协作亲密无间的“睦邻廊道”。
近年来,富川县法学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拓展“五联三通”省际边界治理模式,积极运用“穿针引线”工作法,以平台联建“穿针”、良俗共识“引线”,用“绣花功夫”织密省际边界矛盾纠纷化解网,推动省际边界形成“有事没事常来往、大事小事好商量”的和谐氛围。
多年耕耘,湘桂省际边界法治“睦邻廊道”已结出累累硕果——富川县命案发案率同比下降75%;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和刑事立案、治安受理数同比下降26%以上;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09%,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同时还培育出“石榴籽调解室”“春晓·心港湾”等普法品牌……
下一步,富川县法学会将持续深化“民俗搭台、法治唱戏”模式,把省际边界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样板区,奋力谱写新时代省际边界法治协作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