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印度终于对巴基斯坦开火了。
在5月7日凌晨,印度对巴基斯坦9个目标发动导弹打击,作为对4月22日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发生的26死恐怖袭击的回应。这次军事行动代号为“辛杜尔行动”,打击了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境内被指为恐怖分子基础设施的目标,当中包括位于巴控克什米尔的穆扎法拉巴德(Muzaffarabad)、科特利(Kotli)和位于旁遮普省的巴哈瓦尔普尔(Bahawalpur)和穆里德克(Muridke)。
巴方随即承认有6处地方受袭,至少8人死、38人伤。总理夏巴兹·谢里夫称印度的袭击是战争行为,并在X上表示“正在给予强烈回应”。
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随即向路透社表示:巴基斯坦击落3架印度空军阵风战斗机、1 架苏霍伊SU-30MKI 和1架米格-29飞机。
在发动攻击后,印度当局强调,这次行动“集中、克制且非升级性”,没有针对巴基斯坦军事设施,并在目标选择和执行方式上展现出“高度克制”。但随着巴基斯坦迅速回应,这两个核武国家能点到即止吗?
军事准备
4月22日的恐袭发生在有“小瑞士”之称的旅游胜地帕哈甘山谷。恐怖份子要求游人提供他们的名字、要求他们背诵伊斯兰经典以确定他们是印度教信徒而非穆斯林之后才把他们杀死。
这是2008年造成175死的孟买连环恐袭来最严重的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虽然2016年和2019年克什米尔都发生过分别造成19死和40死的恐袭,但两者的针对对象都是军人而非平民。
在恐袭发生之后,印度总理莫迪早已扬言,将会“认定、追踪并惩罚每一个恐怖份子及他们支持者。我们会追击他们至天涯海角。”
2019年才成立的克什米尔抵抗阵线起初承认责任,但随后又否认,指此前承认责任的信息是出于网络入侵其帐号的印度情报部门。
虽然巴基斯坦方面极力否认,但印度方面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这次大规模互击之前,双方已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一带小规模持续交火,印度海军4月27日已试射长程精确导弹;巴基斯坦4月29日则击落了一架印度无人机;巴方同日警告印度会在24至36个小时内进行攻击,莫迪据报在闭门会议中给予军队“完全的行动自由”。
其后,巴基斯坦5月3日和5日分别试射导弹,而印度则在5月3日至7日在阿拉伯海举行实弹海军演习,并宣布于5月7日全国范围内举行模拟停电及空袭的民防演习。
恐袭发生之后,印控克什米尔的安全部队已经不断拆毁涉嫌武装分子及其家属的住宅,并拘留了数百人进行讯问。印度警方正在追缉两名巴基斯坦人和一名印度籍的克什米尔本地人。印方指责这次恐袭是发动2008年孟买恐袭的“虔诚军”所为,而“虔诚军”被普遍认为与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有长久的紧密关系。
上文述及、一度承认袭击责任的克什米尔抵抗阵线则被印方视为“虔诚军”的一个分支组织,在2019年莫迪政府解除查谟和克什米尔特别自治权之后成立。
对于印方的指控,巴基斯坦则否认涉事,表明支持“中立调查”查明真相。而印度至今也没有公开有关巴斯基坦涉事的明确证据。
除了军事准备之外,4月22日恐袭发生之后,印度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报复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作为回应。
外交报复升级
印方将巴基斯坦外交官驱逐出境,针对其国防相关顾问,将其在新德里的代表人员人数减至30人。同时,印方停止签发并取消巴基斯坦公民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豁免计划之下的签证,将在印度的巴基斯坦公民赶出境,并关闭阿塔里-瓦加陆路边境,停止贸易及锡克教徒的朝圣路线。
巴基斯坦采取了同样的行动反制,驱逐印度外交官,暂停发放签证,要求印度公民离境,停止双边经由第三国的贸易,并再进一步禁止印度航空公司使用巴基斯坦领空。其后,印度也宣布禁止巴基斯坦航空公司使用印度领空。
最具象征性的是,印度决定暂停1960年签定的《印度河水协定》 。该协定管理印度河流域六条主要河流的水资源分配,1965、1971年印巴两场战争都没有影响协定的效力。
由于巴基斯坦80%的灌溉水源都来自印度河流域,而农业占该国GDP约四分之一,巴方已经警告中断供水将会是战争行动。
不过,由于印度方面的水坝储水能力有限,其实在短时间内并没有中断对巴供水的能力。暂停河水协定的即时影响,大概就只是河水水量、洪水预警等数据共享的中止。这当然有可能影响到巴基斯坦的洪水管理和农业规划。
巴方表明如果印度中断水源供应或将水流改道将会构成战争行为。作为对于印度暂停河水协定的回应,巴基斯坦宣布暂停参与1972年签署的《西姆拉协议》。该协议一直是印巴双方维持边境和平、避免全面战争的基石,协议规定双方应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并承诺维护实控线的现状。
在暂停河水协定之后,有巴基斯坦的舆论认为,莫迪的目标已经达成。
莫迪2016年恐袭后已经表明“血与水不能共流”。 2019年恐袭之后,莫迪政府收回克什米尔自治区,让域外人士可以在克什米尔拥有土地,使兴建新的基建更为容易,特别是将能影响下游水流的水坝建设。 2023至2024年,印度方面已经引用“情况已有根本变化”为理由希望重新启动河水协定的谈判。
分析认为,4月22日的恐袭构成了莫迪退出河水协定,好让他建立起针对巴基斯坦的水资源战略优势的理据,因此他的地缘政治目的已经达成。
点到即止还是不断升级?
回顾2016年、2019年的两次恐袭。莫迪当局2016年以地面部队进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报复,打击其声称计划恐袭的目标;到2019年,他则空袭了巴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以外的军事目标,是明显的升级,跟今次攻击一样。巴方其后发动反击,并在战斗中击落了一架印度军机,并抓住了涉事的印度飞行员。不过,在各方调解下,巴基斯坦过了几天就把飞行员送回印度。双方军事冲突暂告一段落。
这次印巴互击之后,能够像2019年一样点到即止吗?
2019年以来,美国和印度的关系大幅改善,美国2021年从阿富汗撤军之后也不太重视巴基斯坦,美国非常重视印度针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这次恐袭就刚好发生在副总统万斯与家人访问印度期间),莫迪根本不必担心美国会对印度施压任何有效的外交压力。
而印度内部舆论极其鹰派,作为印度教民族主义大本营的国民志愿服务团(RSS)也对莫迪构成推力。
在巴基斯坦一方,印巴的局势紧张为不得民心的巴基斯坦政府得到了一个团结全国的政治契机,可以借此压服在囚前总理伊姆兰汗依然高涨的民意支持。
而2022年11月上任前也曾经领导过三军情报局的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对于克什米尔和印度也有过颇为激进的言论。例如在本年2月的克什米尔团结日活动上,他就声言“巴基斯坦已经为克什米尔打过三次战争,如果还需要再打十次,巴基斯坦也会战斗到底。”
在这场恐袭发生前的6日,穆尼尔将克什米尔称为巴基斯坦的“命脉”,表明他们跟印度人完全不同,“绝不会在他们英勇的斗争中抛弃我们的克什米尔兄弟。”
这次巴基斯坦的迅速回应可能也显示出穆尼尔的强硬姿态。
印巴双方自2019年以来,军力都有所提升,双方都可能变得更有自信。
自2019年以来,印度引进了36架法国制“阵风”战斗机,取代旧型俄制飞机,配备先进的“流星”(Meteor)超视距空对空导弹,使印度在空中作战上有技术优势;又购入俄罗斯S-400机动防空导弹系统,加强空防;引进以色列Heron Mark 2攻击型无人机及订购美国“掠食者”(Predator)无人机,扩充无人机监控与打击能力;加大了导弹库存,包括射程约300公里的“布拉莫斯”(BrahMos)超音速巡航导弹和“烈火”(Agni)系列洲际弹道导弹,具备战术与战略打击潜力。
巴基斯坦自2022年起采购至少20架中国歼-10战斗机,性能大致可与印度阵风战机抗衡,并配备霹雳-15超视距空对空导弹,与印度流星导弹能力相约;以中国红旗-9防空系统升级空防,该系统基于俄罗斯S-300;扩充了无人机机队,引进土耳其Bayraktar TB2与Akinci无人机;拥有多元导弹库存,近期测试升级版Abdali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射程提升至450公里,并具备多型短程与中程导弹,可从陆、海、空多平台发射。
不过,由于巴基斯坦国内治理长期失效,经济问题严重,近年国家实力发展远不如印度。 2014年以来,印度人均GDP提高了75%左右,但巴基斯坦只有11%的轻微升幅。整体而言,除非动用核武,两国大打出手的话,印度赢面远高于巴基斯坦。
全面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交战双方都认为自己会赢。如果大家都同意战争结果如何的话,根本就没有战争的需要,大家可按照对战争结果的预想在谈判桌上就能解决争议,免除战争的额外成本。
然而,政治总是不理性的。印巴两国政府都想显示出自己对对方够强硬,同时又避免无限升级,但这种操作往往有擦枪走火的风险。双方都想点到即止,但意图是一回事,实践起来又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