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地理热点话题
粮食安全
2025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geography hot topic - food security.
06
May
命题预测:
粮食安全作为高考地理重要命题方向,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加强自我粮食安全科普教育,提升粮食安全意识;在生活中要养成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同时,我们可以从“三农”政策制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农业装备、农作物品种改良与种植技术变革等不同方面聚焦农业基础研究前沿,学好专业知识,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参与农业知识的传播,利用所学的农业专业知识,向身边的农户或者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等。
考查角度
①粮食生产的区位因素变化;
②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
③不同地区粮食问题的差异及原因;
④粮食贸易与全球粮食安全;
⑤生态环境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Problem solving logic
思维逻辑
典例
【典例】内蒙古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被誉为“北疆粮仓”,其耕地主要集中在农牧交错区,多为中低产农田,且耕地破碎化现象明显。为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内蒙古进一步加强了对耕地的保护,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下图示意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与内蒙古耕地质量较低有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①风力侵蚀②流水侵蚀③重力侵蚀④冰川侵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耕地破碎化明显,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
A.提高机械化水平 B.增加耕作和田间管理难度
C.提升农产品品质 D.利于大规模集约化生产
3.为保障内蒙古耕地、粮食安全,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B.向北扩大耕地范围
C.完善耕地监管系统 D.大力推广化肥、农药
【答案】1.A 2.B 3.C
【解析】1.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多大风天气。在风力作用下,土壤中的细小颗粒容易被吹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从而影响耕地质量,①正确。 虽然内蒙古整体降水较少,但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形成地表径流对土壤产生侵蚀作用,降低耕地质量,②正确。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表现为滑坡、泥石流等。内蒙古地区地形相对较为平坦,重力侵蚀作用不显著,③错误。 内蒙古地区纬度和海拔相对较低,没有冰川分布,不存在冰川侵蚀作用,④错误,①②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耕地破碎化使得地块面积较小且分散,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操作和运行,会降低机械化水平,A 错误;耕地破碎化导致地块分散,增加了农民在耕作过程中的往返时间和劳动强度,同时也增加了田间管理的难度,B正确;农产品品质主要与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种植品种和农业生产技术等因素有关,而不是由耕地破碎化决定的,C错误;耕地破碎化使得土地分散,难以实现大规模集约化生产,D错误。故选B。
3.内蒙古纬度较高,热量条件有限,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的潜力较小,过度提高复种指数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A错误。 内蒙古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向北扩大耕地范围会破坏草原生态环境,不适合大规模开垦耕地,B错误。完善耕地监管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耕地 “非农业化”“非粮化” 等行为,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C正确;大力推广化肥、农药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提高农作物产量,但长期来看会导致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D错误。故选C。
举一反三
新疆和田建设了万亩沙漠设施农业产业园,在其植物工厂内,采用垂直立体多层空间无土栽培技术和人工LED补光技术的水稻“住上了楼房”,这里的水稻采用了快速繁育技术,育秧时间15天,将水稻秧苗定植到立体栽培槽之后,整个生长周期只需要60天,亩产超过1000kg。该项目最早在四川成都植物工厂试验成功。下图示意沙漠设施农业产业园植物工厂内水稻的生长环境。完成下面小题。
1.与普通水稻繁育技术相比,水稻的快速繁育技术关键在于精准控制(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肥料
2.与成都相比,新疆和田建设万亩沙漠设施农业产业园的优势主要有( )
①热量丰富 ②日照时间长
③科技水平高 ④土地成本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采用立体多层空间无土栽培技术的水稻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主要在于( )
A.提高粮食品质 B.增加粮食产量
C.增加就业岗位 D.高效节水节碳
【答案】1.C 2.C 3.B
【解析】1.由材料“人工LED补光技术”可知,科学调控光配方,实现精准补光,大幅缩短了水稻的繁育周期,C正确;“人工LED补光技术”对热量、水分和肥料无影响,ABD错误。故选C。
2.与成都相比,新疆和田日照时间长,土地成本低,②④正确。成都热量更丰富,科技水平更高,①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由材料可知,沙漠设施农业产业园的水稻亩产超过1000kg,推广后能够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B正确。缩短作物生长周期,不能提高粮食品质,A错误。增加就业岗位、高效节水节碳不属于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C、D错误。故选B。
尼日河源于四川省南部小相岭,为大渡河一级支流,干流长约125.6千米,流域面积约为4150.81平方千米。该流域海拔667~4756 米,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地形梯度分异。截至2021年末,尼日河流域内常住人口为61.34万,城镇化率为13.4%。下图示意2000—2021年尼日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流域内耕地面积明显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镇化进程推进快 B.水土流失加剧
C.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D.撂荒面积增大
5.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可能会导致流域内( )
A.气候转为暖干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人口大量迁入 D.粮食安全性下降
【答案】4.C 5.D
【解析】4.读图可知,流域内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从2000年到2021年,耕地面积从最高值的约930平方千米减少到2021年的约780平方千米,减少了约150平方千米,而同期林地面积增加了约200平方千米,减少的耕地面积主要转为林业用地,应是实施退耕还林所致,C正确;截至2021年末当地城镇化率仅为13.4%,说明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推进缓慢,A错误;图示信息显示林地面积以增加趋势为主,说明当地重视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应有所缓解,B错误;题中没有关于撂荒地的相关信息,无法判断,排除D。故选C。
5.读图并结合上题可知,流域内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同期林地面积明显增加,减少的耕地面积主要转为林业用地,局部小气候会更加湿润,生物多样性增加,AB错误;但不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不能吸引人口大量迁入,C错误;耕地减少会使粮食安全性下降,D正确。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