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的学生把考入名校当成最大的目标,认为只有通过高考这条赛道进入名校,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当普通家庭的学生真正凭借高考的努力进入名校后,才发现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在顶级名校圈子内,通过保送途径被录取的学生,远比通过高考考进来的学生多得多!

保送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特长生或者是参加对应的竞赛、拿到不错的名次,都有机会得到名校的青睐,提前迈进大学的门槛,可问题是,这些特殊的赛道往往是普通家庭很难接触到的。

一方面是信息差带来的滞后性,普通家庭的学生很难了解到,一些特长生招生计划对应的隐藏规则,另一方面即便了解到了,这种特长生背后的培养模式和成本,也未必是普通家庭能承担得起的,即便对此早有心理预期,可当看到科技特长生的招生要求后,不少家长还是难掩失望:这是演都不演了?



演都不演了?把“淘汰低收入家庭”写在明面上,特长招生要求火了

“沈阳七所普通高中将首次招收科技特长生”的消息一经传出,起初家长们也难掩激动,毕竟大家都知道,科技才是改变未来的主力军,如果自己家的孩子能成为科技特长生,被保送到名校,未来肯定不用发愁了。

可当许多普通家庭的家长看到科技特长生的招生要求后,顿时感觉心都凉了半截,这份招生文件看似为献身科学实验研究的青少年群体打开了一扇门,实际上却在门口设置了一道只有特定家庭背景的孩子才能跨越的高墙。



只因招生要求中,明确写着“大力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样模棱两可的招生要求,却意外触发了家长们敏感的神经。对于中学生来说,何为“具备科学家潜质”?

想具备这所谓的“科学家潜质”,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用网友们的话来说,无非就是在论文致谢中感谢我的教授父亲。普通中学生别说写论文了,连接触论文都很难。



而若是父母是教授、科研工作者,这些论文不仅是唾手可得的资源,就连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一篇一作科研论文,也是不难实现的,再或者就是手握各种竞赛的证书,但无论是哪条路,都不是普通家庭能够轻易做到的,低收入家庭更是想都不用想了。

哪怕是走竞赛这条渠道,参加竞赛的各种培训、请专业的辅导老师,这些所需要的费用,对于大多数低收入家庭来说,都是再直白不过的“歧视”,不少家长难掩愤怒:这是把“淘汰低收入家庭”写在了明面上,就是在直接告诉低收入家庭——你们不配!



每个孩子都应有圆梦科学家的权力,不该被家庭背景的差异所扼杀

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使天赋异禀,也必须经过重重障碍才能展现自己的科研能力;反观一个教授家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科学研究氛围,能随时得到高水平的学术指导,甚至可以轻易地在父母的论文上挂名。

种不公平在招生方案中被系统化、制度化,使得科技特长生选拔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世袭制",董小姐事件的余波尚未平息,新的特长生招生方案又将教育公平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一桩桩一件件,充分暴露了“学阀家庭”对于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梦想成为科学家的权利,而这个梦想不应该因为家庭背景的差异而被扼杀。如果科技特长生的招生让家长读出了"淘汰低收入家庭"这样的潜台词,那就是教育公平的彻底失败。

教育应该是点亮所有孩子未来的灯塔,而不是只为少数人照明的私人灯火,科技特长生招生本应成为发掘科学人才的通道,而非教育机会的新围墙。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